王昭君咋就成了牧羊女?
屈正州
在重庆沙坪坝三峡广场,出现一组“昭君牧羊”的雕塑。三峡广场管委会的相关负责人回应称,“昭君牧羊”的雕塑已经摆放多年,之所以起名“昭君牧羊”,也并不是用典错误,“这个雕塑描绘的并不是某个典故,而是对于王昭君在塞外生活的场景的描述。王昭君生活在塞外,应该是有牧羊经历的。”
昭君牧羊,不仅于史无考,连大学生都质疑其可信度。当地有关方面的回应颇具“技巧性”:这个雕塑是对王昭君在塞外生活场景的描述,“王昭君生活在塞外,应该是有牧羊经历的”。
这说法叫人喷饭。史载,王昭君出塞和亲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即王后,贵为王后,她会成天挥鞭牧羊么——当然了,她偶有闲情逸致时,也可能纡尊到牧场散散心,与羊儿嬉戏一番,但这毕竟不是其生活的常态,而且也只是推测。诚然,这组雕塑是艺术想象之作,但合理艺术想象的前提,是尊重历史的原貌与生活的真实,牵强附会地玩“穿越”,不仅荒诞不经,现实危害则在于以讹传讹,给民众传播一种弄虚作假的伪文化,贻害无穷。这组不伦不类的雕塑,每天都要面对川流不息的市民、游人,“昭君牧羊”要向民众特别是青少年传输怎样的历史观和文史知识?
不难体察,这组雕塑的本意并不坏,是要让城市多一些历史文化韵味,但就建造这组雕塑本身来说,尊重历史是一道起码的底线。昭君出塞、苏武牧羊的故事流传千古,当然可以当作艺术创作资源进行再开发、再创作,但如果以艺术之名篡改历史,像“昭君牧羊”这样张冠李戴,肆意颠覆历史常识,这样的艺术品由于背离了基本的真实性,自然难以使人领略到美感。
城市雕塑这样的公共文化设施,其设计、建造者肩上,承担着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作品既要以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演绎历史,更要以历史文化传承者的自觉,严谨地解读历史。就此而言,“昭君牧羊”的创作态度是不严肃的,甚可说是一种对历史的大不敬。这样曲解历史,戏说经典,有辱艺术创作传承历史文化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