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出发时的细雨,此刻已经停了。厚密的云层,撕开了一条缝,阳光从云缝中漏出,再从天缝中漏下来,洒在水面上。
在洞口,洞天公路的路面上有了一条明显的明暗分界线。这条区分光影的线条,将洞口山崖的凹凸一点一滴都投影在了公路上。
置身于隧洞中,丹霞地貌的红褐色尤为显眼,和洞外覆盖着的森林形成了强烈的红绿色反差。
细观洞天公路内部,唯有“震撼”二字可以形容。
公路随着地形而变化着起势走向,有时可以看见前路二三十米,有时眼前却是一道石壁,挡住了去路,只能等到走近了,才发觉公路就在石壁的一侧,绕行才能通过。在洞穴内的公路,时而被完全包裹其中,时而裸露在外,一个个洞口像是一扇扇窗户,立在公路一边,立在河水之上。
洞顶时而挑高十米有余,半包围着公路,此时还能欣赏到永宁河对岸的美景。可是随着在洞穴内的深入,洞顶的高度就随之减少。逐渐变成了山洞,峭壁石崖张牙舞爪地向下延伸着,向外扩张着。与地面相对而立,使得幽深的石洞,只见一线天际。
石崖间或的连断,形成一个个洞口。这些由大小不一的洞口形成的“窗户”,有些是天然的缺口,有些是为了洞穴内的自然采光,由人工开凿出来的。
阳光透过这些窗户,将明暗带进了洞穴内部。投影在路面上,也投影在红褐色的石崖之上。光影明暗交织,像是钢琴上的黑白键,填满了整条洞天公路。穿行在洞天公路之中,光影斑驳,将洞内的丹霞地貌也打上了不同的明暗深浅的变化。
在洞穴石崖的天然缺口处凭栏而望,脚下十几米就是流淌不歇的永宁河水。下过雨的河水,浑浊而水速极快,人们好似悬空立于水面之上,头顶却又压着粗粝的岩石。可谓胆战心惊却又惊险刺激。
虽然雨水已停,但是空气的湿度依然不减。森林密布,洞穴内成为了飞鸟、昆虫躲避雨水打湿翅膀的好地方。
成年的燕子在水面上低低地滑行着,当捕捉到了因翅膀打湿而低空飞行的昆虫,便一个翻身,飞进洞穴内。跟随着燕子的身影,记者在洞穴内的洞顶发现了好几处燕窝。借助镜头的拉伸,发现燕窝内有好几只雏鸟大张着稚嫩的小嘴。果然,悬崖峭壁处,往往是鸟儿筑巢安家的乐园。
洞穴内,临河的一边还有一处高过头顶的台地。好奇心使然,记者手脚并用攀爬而上。台地之上,再无栏杆阻挡。只得小心翼翼探身观望。可以活动的空间并不大,洞顶从上压下来,不能站直,只能完全蹲下,才可以保证不碰到头顶。
我们赶忙从台地上跳下,心里戚戚然,换在里靠着岩壁这一边行走。没走几步,身后传来鸣笛,回头一看,一辆乡间客车呼啸而来,此时便只有赶紧侧身贴紧石壁,保证自身安全,好给过往的车辆让行。而就在侧身之时,突然发现在靠着山的一侧,还有几个漆黑的小溶洞,洞口也修建了栏杆来保证安全。从前走过,向洞内查看,却是漆黑一片,深不见底,像是无尽的深渊,让人不寒而栗。
江峡洞天公路,把大山深处的美景带到了世人面前,而它自身,也成为了美景中独特的一部分
再向前看,洞口已然就在眼前。
三步并作两步,赶忙出了洞穴。就在记者徒步穿行的过程中,来来往往的车辆并不少。客车、货车、农用车,只要能够通过洞穴顶高的车辆,都在这条洞天公路上穿行,而之前车辆的鸣笛仿佛还在洞穴里回响。
转身再望,景色似乎又恢复到了进入洞穴之前的样子。一座原本山石兀立的峭壁,被临河凿开,然后将这条洞天公路嵌入其中,又像是悬挂在激流河水之上,随着山势,若隐若现。
那么这样一条神话般存在的公路,究竟是如何修建而成的?这就要说一说这条公路的前世与今生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这里并没有现在的洞天公路。大山深处的人们,只能依靠泛舟过河或者翻越座座险峻的悬崖才可以出行。
可是,不管是渡河还是翻山,都是极其危险的,随时都存在着生命危险。出行的条件有限,货物只能依靠人力、畜力少量地进行运输。而且,不管是哪一种方式出行,都严重受到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永宁河沿岸的村落,就像一个个世外桃源被隔绝在了大山深处。
但是,人们还是渴望走出来。这时,就需要一条路,一条连接大山内外,一条不惧悬崖峭壁的路。
而在当时,现今洞天公路的所在地,是一座真真实实的临河悬崖。只在石崖之上,有几个小型的天然溶洞,但是这些溶洞并不能供人通行,也不知道这些溶洞究竟通向何方。
于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经过地质勘探,人们发现这里的丹霞地貌岩石坚硬,可以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条件下,打通山体,借助山势,修筑一条洞天公路。于是当地群众为打通江峡洞天公路,便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这段长一百多米明暗交错的公路隧道。
为了修通柳林到干沟的公路,在这悬崖绝壁上凿开人工洞天,据说当时,聚集了全乡的石匠铁匠和青壮劳力,一边是烈烈炉火在锻钢钎,一边是大锤飞舞凿石洞。两千多柳林群众,在这个不足四里的峡谷里面奋战三年,终于修通了这段公路。
整个洞子略呈慢坡,不见尽头。每隔几十米就将右边悬崖凿开一段,这样及利于当时排渣,也合理分解整个山崖上面的压力,增强洞路上的光线。
路,修通了。便将永宁河沿岸的村庄都联系在了一起。由此,这条洞天公路,就成为了一个焦点,成为了江峡公路的缩影。临江突兀、横穿绝壁,路洞边缘石栏密立,使隧道险峻独特。不仅是峡谷中最险要的地段,也是江峡公路的咽喉要塞。
一直到2014年,人们又将这条原本是沙石路面的公路进行了水泥硬化,让百姓的出行更加便捷。
这一条奇特的洞天公路,不仅仅是一条公路,更是一条生命线。它浓缩了当地百姓的心血和汗水,蕴含着“万锤一钎振山笑,双手劈开江峡道”的愚公移山精神。
这一条江峡洞天公路,把大山深处的美景带到了世人面前,而它自身,也成为了美景中独特的一部分。
文/图 兰州晨报记者 周言 文 刘小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