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天水
投稿

【关注】蔬菜大棚成农户致富“聚宝盆” ——武山县科技精准扶贫纪实(图)

2016-05-17 10:01:37 来源:中国甘肃网_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仁青东智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

  【关注】蔬菜大棚成农户致富“聚宝盆”

  ——武山县科技精准扶贫纪实

  马力镇民武村科技特派员张顺林在当地大棚采收引进示范的西瓜新品种。图片由武山县委宣传部提供

  记者 秦娜 实习生 韩瑾

  春夏之交,正是天水市武山县菜农最忙碌的时候。洛门镇孟庄村村民孟福应每天早早来到蔬菜大棚,保土浇水、除草施肥……悉心“伺候”。这几年,通过科技扶贫,不但家里的4个老旧大棚改造升级成钢架大棚,孟福应还学会了套种、复种等先进实用技术,蔬菜质量和产量有了大幅提升,一个棚的收入由过去的8000多元提高到如今的12000元。

  在武山,和孟福应一样,依靠科技扶贫、科学种植富起来的农户还有很多。近年来,武山县科技当先,依托蔬菜生产优势,高标准建设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先后引进400余个新品种,大范围推广实用新技术,不断提升蔬菜科技含量,将蔬菜产业做出了大文章。如今,武山的蔬菜不但走俏全国,还远销东南亚、欧盟等国。

  截至2015年底,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8万亩,总产量120万吨,产值突破22亿元,蔬菜生产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50%。去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223元,居全市贫困县第一,全县减贫3.63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2.78%。蔬菜产业已成为全县近20万菜农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科技示范园示范带动

  走进四月的武山,满眼春意,培育中的小番茄、辣椒等特色蔬菜正在开花挂果。放眼望去,整齐的蔬菜大棚遍布河谷两岸,一辆辆农用三轮车穿梭其中,一派繁忙景象。

  武山县是远近闻名的蔬菜生产大县,又属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六盘山特困片区县,自精准扶贫工作全面启动之后,如何实现蔬菜种植的规模化和高效化,带动更多农户脱贫致富就成了当地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经过反复调研和考量,武山县确定了实施蔬菜提升工程的总体思路,坚持以特色蔬菜产业为核心,以蔬菜大棚改造升级为切入点,加快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大力推进蔬菜规模化布局、整流域开发、标准化生产、公司化经营,逐步形成了“蔬菜主导、多业并举”的富民产业格局。

  依托环境和区位优势,武山县全力推进“一园一区四片两带”蔬菜富民产业基地建设,即高水准建设武山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实施大棚提升改造工程,建设渭河川道10万亩设施蔬菜标准化示范区;打造特色蔬菜基地,建成大南河、山丹河、榜沙河、漳河四河流域示范片;重点发展高效旱作复种蔬菜和正茬蔬菜,开创山区群众致富新途径,建设浅山半干旱区和高海拔二阴山区蔬菜种植示范带。

  在科技示范园区的带动下,武山县又在渭河及其支流建成城关清池等6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县核心示范区,马力北顺等7个设施蔬菜标准园,以及洛门孟庄等11个市级蔬菜科学发展示范点,形成了以日光温室、钢架大棚、地膜覆盖、露地栽培、间作套种和复种蔬菜“六大模式”的协调发展,高、中、低档齐头并进。

  在由点及面的推动下,武山县设施蔬菜面积大幅增长,去年位居全省第一。2015年底贫困村新增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增加产值4545万元。此外,通过引菜上山工程,在半干旱山区通过旱作复种和正茬蔬菜两大举措,科学轮作,全面推广了“菜—粮—油”两年三熟高效种植模式和“种植+”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建设西梁旱作农业示范点,种植群众亩均增收4000元以上,人均增收800元以上,真正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聚宝盆”。

  在西梁旱作农业示范区,四门镇咀儿村村民汪巧义告诉记者,家里80%的收入来自蔬菜种植,现在蔬菜亩产值大概是3500元-5000元,比过去种粮食划算多了。“这两年我们还掌握了架豆王、油菜籽复种技术,收成更好了,今年我又扩大了种植面积。”汪巧义说。

  科技特派员包村入户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专”,按照这一思路,武山县先后引进辣椒、黄瓜等蔬菜优良品种400多个,水肥一体化栽培、温室智能控制等新技术30多项,推广钢架大棚、太阳能杀虫灯等新设施、新装备20多种,可以说科技已经“渗透”到蔬菜生产的每个环节。两年来,仅新建钢架大棚就达到9645座5000亩,设施棚档次和生产水平得到提升的同时,大大改善了困扰农民的大棚病。

  有了新技术、新设备,还得有人会用。为确保蔬菜园区种植有计划,技术服务有保障,武山县全面开展科技特派员包村入户。每年选派70名科技特派员和10名农民技术员,重点开展对9个蔬菜核心示范园区的科技承包。在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目前全县共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312名,带动贫困户1752户。科技特派员王江俊向记者介绍,去年,他包的邓湾村油菜地复种架豆王模式种植面积达到户均3亩到5亩,小麦复种西葫芦、红萝卜玉米套种等模式也取得了良好效果。“我们还通过大讲堂的形式,从技术指导和理论传授等方面进行集中培训,村民们有任何疑问都能及时得到解决。”王江俊说。

  一面是科技特派员包村入户推广新技术,另一面,为了持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武山县先后与中国农科院、江苏绿港、甘肃农业大学等院校、公司进行交流合作,开展科技攻关、成果转化、技术集成示范和人才培养。制定了韭菜、番茄、莴笋等14项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广泛应用集约化育苗、嫁接、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建立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并在全省率先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目前,全县蔬菜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32万亩,被农业部命名为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县。

  武山县蔬菜局局长杨盛平,亲历了近年来当地蔬菜产业的发展。“现在拼的都是科技,农民种菜有了好品种、新技术,不怕病虫害,更不愁销路,如今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少了”。他颇有感触地说。

  科学规划打通销路

  随着蔬菜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武山人的品牌意识也越来越强。几年来,引进番茄、辣椒、黄瓜、叶菜等13类蔬菜新品种56个产品,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A级绿色食品,新认证高楼辣椒、北顺黄瓜、西梁架豆等5个绿色A级食品,先后注册了山丹“盘龙”牌韭菜、马力“红民”牌黄瓜、滩歌“黑池”牌西红柿等25个蔬菜商标,新认证高楼航椒“八院”“铁笼山”“武山蒜苗”等品牌。这些品牌在成就武山县成为“中国韭菜之乡”“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县”的同时,也为武山蔬菜走出国门增加了砝码。

  如今,武山县依托洛门镇国家级蔬菜批发市场,形成了以洛门、城关蔬菜批发市场为中心,马力、滩歌等乡镇农贸市场为支撑点,村头、路口微型市场为基础的流通体系,实现了大市场与产地菜农的有机连接,使蔬菜产品远销全国各地20多个省市和地区,洋葱、马铃薯和脱水蔬菜出口到韩国、日本、欧盟等地。与此同时,利用金陇、森源果蔬等一批蔬菜产业化科技型龙头企业,建设了集万吨果蔬恒温库、拣选分级、配送管理为一体的金鑫冷链物流,形成了蔬菜贮存、加工、包装、运销一体化、“天网”“地网”融合化的营销体系和“万户种蔬菜、千家搞运销、百企跑市场”的营销格局。洛川镇森源果蔬公司总经理吴晟年告诉记者,去年洛门镇蔬菜批发市场的年交易蔬菜7.3亿公斤,交易额达到8.5亿元。

  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武山县早早谋划了蔬菜产业的发展。全县将聚焦年内实现整县脱贫的目标,以科技创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着力打造3个市级农业科学发展示范点,重点支持复种蔬菜和正茬架豆种植,推动蔬菜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努力打造全国蔬菜产业强县。“到‘十三五’末,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将稳定在40万亩左右,蔬菜产值预计突破30亿元。”武山县委书记索鸿斌充满信心地说。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_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仁青东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