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理论频道  >  理论动态
投稿

贺海峰:宽严相济构建改革的“容错机制”

2016-05-16 16:58:10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 责任编辑:张玉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宽严相济构建改革的“容错机制”

  贺海峰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诸多观念障碍和利益坚冰都亟待冲破,热切呼唤大批不惧风险、敢于担当的改革者激流勇进,迫切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容错机制”为他们撑腰鼓劲。

  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力保障

  改革本质上是全新的探索性试验,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主要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策略,通过不间断的摸索、试错、优化,在无数不确定的偶然性中寻找必然性。今天面对错综复杂的变革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迫切需要打造“容错机制”升级版。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对干部的胆略与智慧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过去,推进改革的方式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化,改革者很容易摸到“石头”。但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后,涉及的利益群体越来越多,遭遇的现实阻力越来越大,推进改革的敏感程度、复杂程度前所未有。不仅如此,宏观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阶段,如何平衡促改革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关系成为当务之急。

  另一方面,庸政懒政怠政等现象有所抬头,某些地区和领域甚至出现“改革空转”的苗头。伴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强力推进,干部“乱作为”现象基本上得到了遏制。但另一方面有的干部虽有心改革,却又担心会动辄得咎;有的干部曾被造谣,“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有的干部畏首畏尾,对矛盾和问题退避三舍;有的干部求稳自保,稍遇阻力就当起了“鸵鸟”;更有甚者虚张声势,以试点为名行拖延之实。在改革动力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构建完善的“容错机制”,形成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改革氛围,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干部的改革热情,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更有力、更持久的制度保障。

  宽严相济、便于操作

  构建“容错机制”,首先应当回到改革的价值原点。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旗帜鲜明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强调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要保护作风正派、锐意进取的干部,真正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善作为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来。”只要干部守纪律、讲规矩,为党和人民利益而锐意改革,将受到保护和重用。

  “容错”最首要的任务是设立宽严相济的区间限度。从“宽”的角度看,尤其要重点关注以下三种情形:一是在执行上级改革举措中出现的无意过失。二是在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出现的错误和失误。三是在改革中因动真碰硬、敢于得罪人而被匿名诬告和造谣中伤。从“严”的角度看,“容错”必须设置严格的底线。一是坚持依法推进改革,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有些干部片面地认为,勇闯法律的“禁区”“雷区”,不仅不应该被追究责任,反而最能体现改革者的魄力与能力。这种观点将改革与法治机械对立起来,没有看到“违法式改革”的种种弊端,也没有认识到改革已进入理性、规范、有序的新阶段。二是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最大限度避免决策失误。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和危害,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贪污腐败。过去,由于缺少责任认定和责任追究,不少“拍脑袋”导致的决策失误,都以“集体决策”的名义“集体免责”了。对于这种“三拍”型干部,无论多么勤勉、清廉,都不能予以“容错”。三是善于抓住改革机遇,及时打开新局面、实现新突破。改革如逆水行舟,如果任由问题积累,就会引发更大的风险。因此,高度警惕那种犹豫、敷衍的消极态度,对于故意拖延改革的干部,必须追究坐失良机的责任。

  涉及一整套制度建设

  构建改革的“容错机制”,重点是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制度情境。除了设置科学合理的“容错”标准之外,还应同步推进包括决策监督、考核评价、纠偏纠错、激励凝聚等在内的一整套制度体系建设。

  规范严密的决策监督机制。改革不仅需要“容错机制”,更需要与之相制衡的“防错机制”,其中关键在于避免决策失误。应严格遵循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做到重大决策严重失误原因不查清不放过,责任人不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

  多元参与的考核评估机制。在对改革成效的评估上,政府和社会的评估结论往往存在较大落差。因此,应制定一个全国通用的改革评估标准,厘清改革的价值与方向,并以此考核评估各项改革的实际成效。探索将智库机构、各领域学者等纳入评估主体的范围,充分发挥不同评估主体的优势,形成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客观地反映改革的真实情况。

  反应灵敏的纠偏纠错机制。纠偏纠错不是追究责任,而是当偏差、失误初见端倪时,及时纠偏纠错,避免放任错误扩大,造成更大的损失。

  科学有效的激励凝聚机制。通过充分的激励与凝聚,让所有群体都能放开手脚、甩开膀子,心无旁骛地投身到深化改革的洪流中。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张玉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