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不到脱贫不撒手
陇西县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初夏陇西的广袤大地上,处处是农业生产和项目建设的繁忙景象。与以往所不同的是,如今的耕牛变铁牛、陡坡变梯田、阡陌变通衢,项目建设的隆隆机声也响彻了昔日寂静的村庄,干部“驻”村实现了真正“助”村的初心,就连不起眼的农特产品也搭上互联网快车走向了全国各地。
“咬定扶贫不放松,不到脱贫不撒手”。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的真实写照,为的只是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
精准建档立卡夯实工作基础
“住这么亮堂的房子,以前真是想也不敢想。”陇西县云田镇咀头村65岁的村民陈荣高兴地说。
陈荣所在的村地处陇西北部山区,干旱少雨、土地贫瘠和交通落后让这个村穷得叮当响。
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陇西县针对现有贫困人口致贫原因不一的实际,创新扶贫机制,变“大水漫灌型”扶贫为“精准滴灌型”扶贫,着眼解决“帮扶谁、谁来扶、怎么扶、扶到位”的问题,加快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
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是精准识别。咀头村按照“12345”即“一核二看三比四评议五公示”的工作流程,通过开展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贫困人口动态纠错工作、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全村共识别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39户580人。
陈荣一家就是这样被确定为扶贫对象的。为了帮助他家过上好日子,政府给他家投放了1只种公羊和10只基础母羊,帮助他家种植全膜玉米、苜蓿等饲草,使他的羊业发展很快,去年他家发了7000元的“羊财”。
同样是去年,在贫困户危房改造中,村里也把他家纳入进来,帮助他家修了130平方米的平顶房,彻底改善了他家的居住条件。
据了解,在精准扶贫中,陇西县共精准识别2014年度扶贫对象2.6万户、10.12万人。同时,大力推行大数据平台建设村级初审、乡镇复审、行业部门联审、扶贫部门审核备案的“四级联审”责任制度,全面完成215个行政村脱贫攻坚“853”挂图作业的挂图工作,并组织镇村干部、双联干部和行业部门干部每月到户做好收入监测,开展指标实现程度核查统计,精准掌握贫困户发展动态,及时记录填写和动态管理“853”图表,实现了扶贫对象的精准管理。
落实扶持措施加快脱贫步伐
“现在走的是水泥路、吃的是洮河水、用的是动力电,住的是砖瓦房,种的是致富田……”谈起村里的变化,距陇西县城45公里的通安驿镇冯河村村民无不感到自豪。
冯河村山大沟深,生产生活条件严酷。去年,冯河村被确定为定西市市长唐晓明的联系点。在唐市长的帮助下,村上针对全村产业发展、贫困户精准脱贫制定了作战图、明确了时限任务和工作重点,全面打响了整村脱贫的攻坚战。
冯河村的变化是陇西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一个缩影。
陇西县围绕“水、电、路、房”积极对接项目,争取资金,全力推动各项重点任务落实。完成通畅工程建设152.5公里,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里程达到1097公里,道路硬化通畅率达到87%;引洮供水一期工程通水率达到85%;改造农村电网207.6公里,自然村动力电覆盖率达到91.5%;贫困村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100%、新培育发展信息服务网站及网络交易平台9个。
该县探索推行“进城上楼安置与村内插花安置、集中安置”相结合的扶贫搬迁安置新模式,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014、2015年度4884户住宅主体工程建设任务,改造农村危房4400户、贫困户安全稳固住房比例达到84.92%。
在落实扶持措施改善基础条件的同时,陇西县还紧盯富民产业培育,大力扶持贫困群众发展中药材、马铃薯、草食畜牧等特色优势产业,特色种养业覆盖贫困村比例达到100%,特色产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有效降低了返贫率,基本实现了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改革创新加快脱贫攻坚进程
2015年11月27日,陇西县敲响了全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成功出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7宗10.65亩。
该县出台的“1+7+10”制度体系,确立了“五定一议两示三审”工作方法和出让流程,排摸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5094宗5195亩;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在6个乡镇整乡镇推进试点,目前已完成了6个乡镇的影像资料采集和5个乡镇的入户调查摸底工作,共调查登记确权农户3.7万户,指认登记地块2.9万块,勾绘测量承包地51.7万亩;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在文峰镇和云田镇的41个村(社区)率先开展试点工作,目前已全面完成农户入户调查摸底、成员身份界定、清产核资等工作,认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4232人,折股量化经营性净资产992.5万元。
近日,陇西县文峰镇东铺社区股份合作社举行股东分红大会,并向4232名居民颁发股权证和总额为11万的股权分红。这种模式使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由过去的“全民所有、无人关心”变成了“股东所有、人人关心”。改革创新在加速释放发展动力和活力的同时,也加快了该县脱贫攻坚的进程。
脱贫攻坚,陇西一直在行动。陇西广大干部群众的坚守,换来的是2015年全县减少贫困人口4.85万人,63个贫困村实现整体脱贫,全县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2.2%的好成绩,换来的更是干净的饮水、安全的住房、通畅的道路和红火的好日子。(记者 赵全福 刘延海 张顺祥 通讯员 张登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