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制创新上有思路在“造血”功能上谋长远——渭源县会川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发展纪实
刘红兵
张明明所在的会川镇王家咀村,因为基础设施薄弱、人均耕地少、致富渠道单一,是全镇最为贫穷的村庄之一,精准扶贫实施以来,会川镇开始大力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在加强贫困村水、电、路、房建设的基础上,同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富民产业的培育,短短一年,王家咀村的面貌就得到彻底改变。
“房子修好了,通上了动力电,安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村道好走了,发展种养的信心也足了,精准扶贫,使我们这个原本人均年收入不足万元的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从告别了路似小肠、用电发愁,王家咀村村民张建国切实感受到这日子越过越顺心。
王家咀村的变迁,只是会川镇实施精准扶贫以来贫困村巨变的一个缩影。
会川镇位于渭源县南部,总面积1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1313亩,人均占有耕地2.03亩,辖2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06个村民小组,共9725户,总人口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万人。识别出贫困村10个,其中列入2015年整村脱贫的有常家湾、王家咀、和平3个村,2016年整体脱贫的半阴坡、醋那、棉柳坪3村,其余干乍、罗家磨、南沟、元寺滩4个村计划2017年全部脱贫。2015年,随着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开展,渭源县会川镇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对照全省“1+17”政策措施、市上“1+16+5”实施意见、县上“1+22+6”落实意见,及时调整工作思路,统筹扶贫资源,强化扶贫力量,全镇把贫困程度最深、工作难度最大、发展底子最薄的10个贫困村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精准发力,以点带面,在做到“六个精准”的同时创新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让全镇贫困村呈现出主导产业培育加速、乡村面貌提档升级、基础设施跟进改善、群众收入大幅提升、精准扶贫遍地开花的良好发展态势。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该镇贫困人口由2014年底的10128人减少到5848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底的24%下降到了13.3%。
抓双联,高度融合新机制
2015年,会川镇始终坚持把深化“双联”行动作为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以促进发展为核心,组织联系该镇的省、县、镇双联干部经常深入村社和农户,以项目拉动、产业带动、城乡联动为切入点,围绕“双联”行动六大任务,创造性地对农户开展“联感情、联思想、联技能、联生产、联生活、联增收”的六联帮扶行动,对村实施“联思路、联产业、联基础、联基本、联小康”的五联富民工程。按照县委相关精神及“12、10、6、4、2”的联户要求,及时对县直24个单位、镇属23个单位和5名县级领导干部联系村、联系户全部调整为10个贫困村所有建档立卡户。针对不同贫困原因、脱贫需求,按照“一村一业一单位、一户一策一干部”要求,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将28名农林水牧单位干部、教育卫生系统566名职工一一结对帮扶2014年减贫后的2272户10128人扶贫对象,全部进行建档立卡和图表式管理,实现了扶贫工作规划到村、计划到户、责任到人,提高了扶贫工作的精准性和实效性。特别是省国投公司双联的罗家磨村对所有扶贫对象进行了覆盖式入户对接,投资120万元完成村部建设及3000平方米的村文化广场建设,对村内主干道路212国道至头庄社进行0.9公里道路硬化。同时,紧盯17项贫困村和12项贫困户脱贫指标和年度脱贫任务,整合项目资金,集中力量主攻常家湾、王家咀、和平3个村整体脱贫和全镇全面的脱贫,并及时调整双联融合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整合工作力量,将双联行动、电子商务及扶贫开发和农业4个办公室组建了扶贫工作站。此外,该镇创造性地实施了到村18项、到户13项脱贫措施的挂牌销号,特别对到户目标措施也实行了挂图作战,得到省、市、县的肯定,并在全县进行了推广。
抓产业,奋力实现新突破
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既是扶贫的目标,也是农村工作的重点。在审视镇情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会川镇把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富民产业作为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实现精准脱贫目标的着力点。全镇紧紧围绕产业富民,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加快马铃薯、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草食畜牧业发展壮大、劳务经济提高、增强电商发展后劲及电商服务业等特色产业的意见,努力提升优势产业发展水平,奋力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突破。把富民产业培育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核心,通过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开展互助增信产业“1122433”双增示范工程、做大做强畜草、发展电商等措施,帮助贫困村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使每个贫困村培育2到3项稳定增收产业,每个贫困户有1到2项稳定增收来源,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脱贫项目”的目标。全力支持和配合渭河源种业公司、省农科院、庆丰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田源泽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完善脱毒瓶苗、原原种繁育体系建设,在本庙、干乍、醋那等村建成了3000亩原种繁育基地,在和平、杨庄、半阴坡等村建成了8000亩高山隔离区示范基地,形成了万亩马铃薯良种繁育片带,在东关村新建1000平方米的马铃薯种薯瓶苗组培投入生产,在王家咀、常家湾、和平3个村投资60万元,各建成了500亩马铃薯良种示范基地。全镇马铃薯种薯种植面积稳定在4.4万亩以上,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7万亩,续(扩)建养殖企业、小区7个,新建养殖企业、小区9个,新建南山放养虫草鸡放养点1个;基础母牛存栏量0.38万头,基础母羊存栏量2.4万只;新发展家庭适度规模养羊示范户380户,家庭养殖场13个,养殖专业村1个;全面完成了畜禽综合交易市场土地征收和前期各项准备工作,草牧业总产值达到1.72亿元。新成立产业合作社30家,全镇总数达到138家,成立扶贫互助协会21个,吸收贫困户会员2272户。成立会川镇电子商务协会和电子商务服务中心,西关村投资2000万元的会川电子商务分拨中心已完成主体工程,建成2家电子商务体验馆,新建电商办公场所30㎡,开通交易网店76家,完成线上交易额550万元,带动线下交易额4200万元,带贫成效显著。会川镇也因此被评为2015年“全省电商助推精准扶贫示范镇”,半阴坡村、罗家磨村、王家咀村被评为“全省电商助推精准扶贫示范村”。
抓重点,全力推进新成效
究其贫困根源,“基础”二字是关键。会川镇从根源着手,把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作为提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中之重,着眼从水、电、路、房、民生等方面更加突出新成效。基础改善方面:围绕“小康路”“小康水”“小康电”“小康房”这4项“小康行动”,结合“6873”交通突破行动,总投资1111万元,新修村社道路46.2公里,其中硬化34公里,砂化12.2公里,截至目前,全镇22个村通村道路全部实现水泥硬化,216个社全部实现硬化砂化,特别是和平村通村通社道路硬化实现全覆盖。全镇自来水覆盖率达到“两个”100%、入户率及通水率稳定达到99.2%以上,成立用水者协会8个,配合完成北部安全饮水复线管网埋设。农村危房改造561户,补助资金655.03万元,2014年178户易地搬迁完成建设任务,2015年进城安置179户,其中建档立卡户26户。农网改造王家咀村丁家营社,和平村更换50kw变压器4台。完成50户太阳能热水器投放安装工作。公共保障方面:已完成22个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文化室建设,实现全覆盖。22个农家书屋共有图书4万余册,解决了广大村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投资45.5万元,在2014年整体脱贫的3个村建设占地2420㎡的村民文化活动广场和舞台,并统一安装了体育健身器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参保率达到96%,卫生厕所、通讯、中央和省上广播电视节目普及率分别达到70%和两个100%。金融支撑方面:充分利用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和“双联”贷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撬动社会资金投入脱贫攻坚,发放“双联”贷款170户5402万元,排摸精准扶贫专项贷款2272户11360万元,现已发放个人类专项贷款427户2135万元,通过“银行+公司+农户”模式,由鑫磊公司帮扶带动,分红364户136.5万元,扶贫互助协会贷款385户1925万元。结合鑫磊公司及江能中药材市场的正式运营,为贫困户设立免费就业岗位及货源摆放摊点1000个,使贫困户就地务工,就地免费摆放经营药材,增加工资性、实现经营性收入。能力提升方面:整合人社、农牧、扶贫等各类培训资源,集中对劳动力实施精准扶贫培训,推进“143”技术到户培训,变“培训到人”为“技术到户”,提升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坚持精细化管理,确保保障考评精准。以严格的管理制度督促引导全镇各级干部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建立健全了“1+8”精准扶贫管理制度,特别是《各级领导到村检查指导工作签到制度》得到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县进行了推广。
扶贫扶在老百姓心坎上,一股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新动力蓬勃而出,正在会川大地奔涌激荡。在确保不让一个农民“落伍”、不让一户贫困户“掉队”的扶贫攻坚路上,会川镇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会川突出发展的重要工作,全面优化投资环境,使城镇面貌和招商引资工作均有新突破。以此为契机,全镇着力引导有能力的村重点依托小城镇建设、马铃薯、中医药、畜草和旅游等优势,开展“大招商,招大商”活动,切实形成了“大家引、真心留、共发展”的全民招商新常态,为推进大扶贫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相信,随着扶贫攻坚的深入推进,会川镇人民的“致富梦”必将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