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
审查司机身份、要求“下架”优惠、按非法营运查处……近期,深圳、广州、杭州、上海等地密集对网约车开展整治。交通运输部相关负责人接受“新华视点”记者采访时表示,网约车应该是相对高端的公交服务,如果把网约车当成基本出行方式,可以说是城市出行工具的定位出了问题,希望管理条例落地越快越好。(4月28日《济南时报》)
越是众声喧哗,越是需要保持理性。这几年,网约车的日子过得比较“分裂”:一方面是群众喜欢、市场欢迎,乃至于交通部都不得不多次出面表态“支持创新”;但另一方面,麻烦不断、纠纷不休,受尽传统出租车的“白眼”、备受滞后制度的掣肘且大有不肯止歇的态势。
一个共识是毫无疑问的:在《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尚未出台的情况下,各地监管的脸上,基本不约而同写上“打压”与“限权”等字样。比如广州、深圳、杭州等地,以不同方式约谈各网约车平台企业,要求清理非本地车牌专车。再比如上海私家车若从事网约车将受到查处,被查的驾驶员面临1万元至5万元的罚款。不许价格补贴、下架优惠促销……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平心而论,以上举措,合法合理的不少,极具争议的也很多。说到底,最大的问题,是顶层设计将网约车摆在什么位置上。眼下,相关部门将网约车定位成“高端服务”,这个说法既悖谬又诡异,乃至引发诸多网友的吐槽,道理大概就是两个:第一,网约车是贵族还是平民,取决于企业的定位,而不是政策定位或政府定位。简单说,只要成本下来了,网约车服务卖多少钱,完全是市场说了算。既然工信部门尊重市场规律而不能直接取消漫游费,那么,交通部门凭什么逼着网约车在定价上只能走高端路线呢?第二,网约车到底是“样样两元”的便宜货,还是挤破脑袋的“限量版”?这个问题根本不要别人操心,其实平台企业已经有了细化的市场区分。只要看看打车软件,普通网约车固然很便宜,高端车型也是贵得可以。私人订制、豪车服务,在网约车市场早就不算稀奇。
“网约车定位高端”的说法引发民意反弹强烈,最根本的,恐怕并不是咸吃萝卜淡操心,而是它似乎裹挟了一种可疑的思维:终结网约车搅局出租市场的鲶鱼效应,让大众出行的需求仍交给传统出租行业,让零星的高端出行需求交给网约车处理。若真如此,利益对垒终结、尖锐矛盾化解,乘客继续回到老路上看出租车脸色。
但此般“和稀泥”,阻挡得了网约车的大势所趋?
网约车是不是“高档货”?这个问题终究不能靠行政部门“划地而治”,需要在市场竞争中自然选择。但愿地方吊打网约车的快意,迟早终结在新政的理性里;更但愿即将到来的网约车新政,无愧历史与市场的吁求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