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时政
投稿

【治国理政新实践·甘肃篇】精准建档立卡 因户因人施策施法——武威天祝县推进精准扶贫脱贫纪实

2016-04-28 10:49:59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贾雯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治国理政进行时

这三年 治国理政新实践

  天祝县面对2017年全县整体脱贫、2020年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把精准扶贫作为头等大事和“一号工程”来抓,始终坚持县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主管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机制,深入推行“853”脱贫攻坚管理办法,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对贫困人口建档立卡,进而实现因户施策、因人施法,促使扶贫资源向贫困人口精准聚焦。严格按照“六个精准”要求,及时成立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研究部署并组织推进全县建档立卡工作,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县乡村户四级联动、行业部门共同发力的工作格局。在充分发挥县乡领导干部、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联村单位联户干部、村组干部四支扶贫队伍作用的同时,教育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自力更生,自主发展脱贫。有效整合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资源,积极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帮扶,引导商会、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形成了助推全县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天祝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是全省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之一,也是全国四省藏区集中连片特困片区县之一。2013年以来,完成19个乡镇、75个贫困村、1.46万户贫困户和5.63万农村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工作,并与贫困人口大数据管理平台相对接,通过不断地核实修正完善,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为实施精准脱贫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扶持谁”规范建档立卡

  天祝县坚持分类指导、以点带面、精准发力、整体推进,确保对象精准。

  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按照“12345”贫困人口进出识别程序,即:一核(农户收支状况),二看(家庭生产生活条件),三比(收入、住房、财产状况),四评议(农户申请、小组初评、村两委审议和村民代表决议),五公示(村、乡两级公示和县级公告),组织双联干部、驻村工作队和乡村干部等,逐村逐户调查摸底,在综合衡量贫困村户自然条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收入水平等情况的基础上,按照倒序排名办法,通过农户申请、小组初审、村“两委”评议、村民代表会决议、村乡公示、县级公告,精准确定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全部建档立卡,分阶段完成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实行动态管理。

  定期开展“回头核查”。定期对建档立卡工作进行核查,对群众反映和信访举报的建档立卡和精准扶贫大数据采集等问题,做到电话反映必查、来信反映必查、群众举报必查。及时纠正扶贫对象不准、脱贫需求不清、帮扶措施不实、收入统计不准、脱贫人数不实等问题,不断提高动态管理水平。2014年以来,先后对1万多名贫困人口进行了调整,重新纳入返贫人口156户600人,切实做到了“脱贫既出、返贫纳入”。

  推进建档立卡与低保政策有效衔接。按照“应保尽保、应扶则扶”的原则,加强扶贫与低保两项政策的衔接,低保政策兜底脱贫与精准扶贫脱贫“双管齐下”,将6070户2.21万名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占到建档立卡贫困户的47.4%,做到应保尽保;对2098户8414名农村三类低保对象,通过精准扶贫政策支持和社会救助路径实现脱贫,三类低保对象退出后,新增对象在贫困户中评定。依据贫困识别界定标准,不断提高低保标准,2015年,农村一、二类低保补助分别达到3300元、2808元,使一、二类低保对象通过政策性补助实现脱贫。

  对预脱贫人口进行实名制管理。从2015年开始,在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对当年计划脱贫的5233户贫困户2.12万贫困人口实行实名制管理,将各项帮扶措施聚集到预脱贫人口上,为各部门整合资金、聚焦投入、精准发力找到着力重点,确保用于扶贫的各类项目资金能够精准配置、精准使用。

  “怎么扶”精准制定扶贫措施天祝县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户制宜、因人施策,分门别类落实帮扶措施。

  摸清摸准贫困群众脱贫需求。组织县乡领导干部、联村联户干部、驻村帮扶干部、村组干部进村入户调研,采集信息数据、分析致贫原因、建立需求清单、制定帮扶措施,在反复对比核实的基础上,实行“853”挂图作业,倒逼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的落实。

  全面落实“1+17+3”精准扶贫方案。按照省委、省政府“1+17”精准脱贫实施方案,结合实际,增加科技扶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集中收缩安置三个方案,形成“1+17+3”精准脱贫方案,制定2015—2017年三年精准脱贫规划,将脱贫任务梳理细化为6个方面、16个大项、30个小项,进一步明确全县精准脱贫的减贫目标、步骤时序、着力重点和具体措施,并对20个专项工作提出具体目标、措施办法、责任主体、完成时限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的要求,加强政策衔接,跟踪协调服务,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精准整合配置扶贫投入。2015年全县精准扶贫投入累计达到16.48亿元。其中落实各类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13亿元,争取天津市、金昌市、武威市、交通银行等藏区对口帮扶资金3000万元,县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6700万元,整合涉农资金12.37亿元,集中用于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培育、基础配套、公共服务、能力素质等扶贫任务的落实。切实加大金融扶贫力度,累计发放妇小贷、双联、双业、精准扶贫、易地搬迁等“五项财政惠农贷款”47.5亿元,农户户均贷款余额达11.5万元。其中2015年发放双联贷款3.33亿元、双业贷款7.96亿元、精准扶贫贷款5.5亿元,为实施脱贫攻坚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精准实施“五个一批”脱贫工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五个一批”工程的要求,立足县情实际,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脱贫路径。2015—2017年,我县计划通过发展以生产设施农牧业、农村旅游、劳务输转等为主的富民增收产业;以南阳山片移民、城镇安置、县内易地搬迁、收缩居住等为主的“下山入川”生态移民;以退耕还林还草、从事林业管护等为主的生态保护;以接受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为主的教育扶贫;以低保兜底、医疗救助等为主的社会保障政策,实现4.66万人稳定脱贫。

  “谁来扶”精准整合帮扶力量

  天祝县针对建档立卡工作运行周期长、工作量大的实际,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职责,强化力量保障,调动群众参与,形成“千斤重担人人挑”的工作格局。

  在县级层面,建立县级领导包抓贫困乡镇、贫困村责任制,蹲点调研指导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做好建档立卡工作。成立由县级领导负责的“1+17+3”精准扶贫专项工作实施办公室,对应承担相应建档立卡工作任务。

  在乡镇层面,16个贫困乡镇全部成立了双联扶贫工作站,专门负责本乡镇建档立卡工作的协调落实。全县19个乡镇各确定1个双联组长单位,负责协调本乡镇各联村单位联系村的建档立卡工作,督促落实扶贫和帮扶项目。

  在村级层面,整合挂职干部、双联干部、包村干部力量组成75个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全面做好所在村的建档立卡工作,制定个性化帮扶措施并协调落实。同时尊重扶贫对象主体地位,切实做好政策宣传和思想发动工作,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调动自主脱贫的积极性,提高了建档立卡工作在贫困群众中的公信力。

  “如何退”精准建立责任体系

  天祝县以建立健全科学规范有效务实的工作机制为抓手,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的保障措施。县委、县政府与脱贫攻坚乡镇、“1+17+3”精准扶贫专项工作实施办公室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立下“军令状”,逐级传导责任压力,确保脱贫攻坚战按照既定任务书、时间表有序有力推进。切实加强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管理,建立完善制度台账,以台账清单式要求约束工作队履职尽责。对贫困户、贫困村和贫困乡镇的脱贫验收按“4342”责任体系要求层层签字确认,并对其真实性负责,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

  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对精准扶贫成绩突出的乡镇领导干部予以重用;对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作用充分、表现优秀的县直部门各级干部优先提拔使用。2015年,先后提拔了4名精准扶贫工作实绩突出的乡镇党政正职。

  建立惩戒约束机制。对在扶贫攻坚中认识不到位、精力不集中、措施不聚焦、作风不扎实、效果不明显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进行组织调整或问责,对完不成阶段性扶贫任务、扶贫工作中弄虚作假的领导干部给予严肃处理。2015年,对2名精准扶贫工作落实不力的乡镇党政正职予以免职。

  建立督查调研机制。县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带头深入各乡镇、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专题调研督查,加强工作指导和协调,推动任务落实。推行周报告、月督查、季通报、年考评制度,定期不定期对“1+17+3”精准扶贫方案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发现问题、查找不足、通报整改,督促各乡镇、相关部门抓实抓好精准扶贫工作。

  天祝县靠实工作责任,落实帮扶力量,着力推进双联行动与脱贫攻坚在目标任务、项目资金、培训资源、考核评估、工作机制等方面深度融合,同向发力,集中攻坚。根据全县贫困分布状况,将省市县216个联村单位、6700多名联户干部向贫困村调整倾斜,充实贫困村、贫困户帮扶力量,明确帮扶责任,实现了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贫困户全覆盖。各联村单位联户干部按照“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原则,帮助乡镇、联系村、联系户做好建档立卡,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帮扶措施,加大扶贫项目与双联惠民项目的整合力度,集中向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贫困户聚焦,着力帮助联系贫困村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公共服务配套、农村民生改善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联系村、联系户脱贫夯实了基础。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贾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