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临夏
投稿

临夏和政县松鸣镇创建州级文明乡镇工作纪实

2016-04-18 08:52:33 来源:中国甘肃网-临夏民族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雷轶涵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文明花开别样红和政县松鸣镇创建州级文明乡镇工作纪实

  在巍巍太子山下,有一个文化旅游型小镇,这便是和政县松鸣镇。

  松鸣镇位于和政县南部,距县城10公里,总面积67平方公里。全镇辖9村113社3675户18063人,其中少数民族占62.5%。全镇耕地22241亩,人均耕地1.36亩。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65元。

  近年来,和政县松鸣镇党委、政府坚持以“发展经济、农民增收”为主线,以“争创文明乡镇”为目标,在全力抓好经济工作的同时,狠抓精神文明建设,为全镇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健全工作机制

  “要建设富裕松鸣,更要建设文明松鸣、和谐松鸣,以和谐促发展。”基于这种认识,松鸣镇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镇上成立了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抽调相关人员开展日常工作,明确了主抓精神文明建设的负责人,形成了自上而下,有组织、有系统的工作机制。以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总揽全局,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镇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党政一把手的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全方位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镇村干部实绩考核内容。制定量化考核目标,实行半年初评、年终考核总评,从而大大提高了镇村两级抓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促进了全镇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

  营造文明氛围

  松鸣镇树立和强化“比发展就是比环境,抓发展首先抓环境”的意识,着力优化环境,营造文明氛围。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原则,以规划为龙头,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项目为引领,全面实施旅游带动战略。2014年以来,投资610万元,硬化村社道路17.8公里;投资3590万元,实施了吊滩、科托村易地搬迁新农村建设项目,有效改善了167户群众的居住环境;引资1500万元,成立甘肃松鸣岩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包荒山1000亩,种植苗木80万株;引资2000万元,成立金盛肉牛规模养殖场,修建暖棚24座;实施新镇区周边亮化工程,安装太阳能LED路灯150盏;埋设给排水管道12公里,治理河堤16.4公里,推进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大南岔河各支流干渠、农户宅基地周围排洪沟渠治理,进一步夯实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增强了综合服务功能和整体形象。为了改善城镇形象,全镇实施环境专项整治行动,设立垃圾填埋点8个,累计发动群众5000多人(次),出动车辆80台(次),对临康和二级公路及村庄垃圾进行了清理清除,为群众生产生活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现在的松鸣镇,呈现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园林新景观,道路宽了,街道干净了,楼房多了,小桥流水的生态休憩园、宽敞明亮的文化大院,处处都是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城镇的品位和档次提升了,农村的人居环境改善了,精神文明建设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推进创建活动

  “儿子孝顺勤快,媳妇通情达理,家和万事兴,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中心村“好媳妇”曾改秀道出了村民们的心声。这也是松鸣镇在群众中通过宣传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喜人景象。

  为了推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松鸣镇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在全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和基层党建集中学教、法制大课堂、“家家学道德规范,户户习精神文明”三大活动,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道德支撑。同时,该镇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提高农民生产水平角度出发,深入开展了以改善居住环境、活跃文化生活、倡导移风易俗、树立良好社会风气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模范、“好媳妇好公婆好公民”和“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全镇共评出各类文明户1500户,先后涌现出州级敬业奉献模范康登禄、州级孝老爱亲模范李玉莲等州县道德模范4人。“通过各类创建活动,有效激发了全镇广大党员、群众‘热爱家乡、建设松鸣’的热情,也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不仅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还需要努力探索和创新活动载体,吸引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营造文明的氛围。”松鸣镇党委书记曹成清如是说。

  文明无止境,追求无极限。站在新的起点上,和政县松鸣镇将不断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在这片充满神奇的热土上奋发图强,高歌猛进,谱写更新更美的新乐章。

  (记者 虎军 何丽伟)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临夏民族日报 责任编辑:雷轶涵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