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投稿

甘肃文化丨修复师 让古籍重获“新生”

2016-04-18 08:28:03 来源:中国甘肃网_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刘姗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修复师让古籍重获“新生”

工作人员在修复古籍(资料图片)

  来到位于甘肃省图书馆东侧的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推开办公室门,一股墨香扑面而来。

  几名工作人员正伏案整理一张张泛黄的旧纸片……桌上、椅子上堆放着或完整或破碎的各种纸张,鬃刷、针锥、竹起子、喷壶……屏住呼吸,手指飞舞间,斑驳的古书在这里重获“新生”。

  第一批修复师

  73岁的师有宽,修复古籍已有50多个年头了。

  时至今日,他已很难说清楚自己究竟修复了多少书籍。经他修复过的书籍有《景岳全书》《华阳县志》《钦定礼部则例》《四书经注集》等2000余册,抢修剧本有《金川会》《满门幅》《锦绣图》等3000余页……

  1961年5月,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师有宽被甘肃省图书馆推选,参加了国家图书馆举办的第一期古旧线装书修复培训班,学习古籍修复技术。

  去北京学习之前,师有宽并未接触过古籍修复。到了北京之后,师有宽发现古籍修复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技能。当时采用的是以师带徒,边教、边学、边做的方法,为了能跟着老师——“国手”张士达学习到更多的古籍修复技术,两年的时间里,师有宽没有回过家,即便是春节,师有宽也是在学习古籍修复中度过。

  “古籍修复必须严格遵守一些原则,比如整旧如旧,抢救为主、修复为辅,最少干预,过程可逆……在北京学习期间,老师不仅无私地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我,同时也教会我朴实做人的道理。老师知识丰富,只要我们有不懂的地方都会向他请教,而老师总是倾力解答。”说起在北京学习的那段经历,师有宽记忆犹新。

  师有宽告诉记者,最初学习古籍修复时,遇到难做的、复杂的工作,也会烦躁。“老师都看在眼里,他不动声色地开导我,教我耐心、细致、专心做工作……”

  2015年6月18日,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甘肃传习所在甘肃省图书馆揭牌。师有宽作为传习所聘请的资深古籍修复专家担任导师,开展古籍修复技艺的指导工作。有10名徒弟向师有宽拜师学艺。

  “一本破碎的古籍往往需要一页一页修复,经过20多道繁琐的工序才能修复完成,是很枯燥的。如果不是从心里喜欢,恐怕沉不下心来,坐不住冷板凳的……作为一位合格的古籍修复员,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师有宽说。

  如今,师有宽就像当年的张士达一样,也手把手地教新人。除了开展古籍修复技艺的指导工作,师有宽更像一名慈祥的长辈,不断地对年轻修复员进行鼓励和开导,让他们认识、了解、熟悉、爱惜、珍惜古籍。

  一双巧手修复古籍

  在电视剧《似水年华》里,黄磊饰演的乌镇青年终日整理馆藏的大量古籍,他与馆长齐叔叔共同肩负着修复古籍善本的使命……古镇、古籍,汇成一幅优美的画面。然而现实生活中,古籍修复的工作则相对单调、重复、寡淡,甚至有些枯燥和乏味。

  近日,记者来到甘肃古籍修复中心,七八名修复员正聚精会神地对一页页残破不全的古籍进行精心修复。从选配补纸、清洁书页、修补,到润湿、捶平、压实……一招一式极为考究。修复师将书页反面朝上,拿着毛笔在碗里蘸点糨糊,轻轻地涂抹在破损处,再用镊子贴上补纸……每一个步骤都容不得丝毫闪失。

  省古籍保护中心修复科科长何谋忠告诉记者,拿到一本破损的古籍,首先要仔细观察古籍破损程度,严格制定修复方案。修补时要眼到、手到、心到。要有一双灵巧的双手,补洞时补痕只有3毫米,如果厚了书页就会不平整,这就需要手快、准确,同时还要细心、耐心和专心。

  “除了手工活需要细致之外,古籍修复还要熟悉各个朝代书籍的装帧形式和版本知识,了解各个朝代纸张的特点及装订风格。使用同样性质的纸张来修复,才能保持古籍原貌,使古籍‘延年益寿’。”何谋忠说。

  何谋忠很喜欢这项工作,在他看来,修复古籍就像是制作一件艺术品,而在一些女修复员手中更像是在绣花,每完成一件,都会充满成就感。

  一本本破损的古籍,在何谋忠和同事的妙手中,被悉心修补,整旧如旧,回归完好,再放进时间的长河里静静留存。

  抢救濒临消亡的古籍

  古籍经过历代流传,人为、自然灾害破坏,再加上纸张本身会出现老化、絮化、酸化、霉变等变化。同时,有些水蚀、油浸致使书页糊成块状;虫蛀、鼠啃成了絮状;风吹日晒、炎烤,书籍出现脆化,这些都需要及时修复。

  据普查,目前全国古籍大概有5000余万册,其中有1000多万册古籍亟待抢救性保护。但目前古籍修复人员仅三四百人。“一个人如果一年修复100册古籍,全年修复3万余册,大约需要修复500年。中国的古籍修复任务特别大。”师有宽说。

  2007年以来,国家实施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甘肃省图书馆依托丰富的馆藏,遵从“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方针,积极组织开展馆藏古籍的普查和保护研究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据了解,为了传承古籍修复技艺,保存保护中华古籍,国家图书馆于2013年成立了“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挥国家级专家在古籍修复领域的学术带头和技术传承作用,全面提高古籍修复整体水平,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目前已经在全国建立16家传习所,甘肃传习所是首批建立的传习所之一,采取师带徒形式,培养更多的古籍修复人才。

  如今,甘肃古籍保护中心的修复师们在师有宽老先生的指导下,正在用双手,抢救濒临消亡的古籍,让祖辈遗留的文化遗产重获新生。

  记者 文洁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_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刘姗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