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理论频道 正文
投稿

保障改善民生 提高共享水平

2016-04-15 10:35:59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张玉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以“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为重要标准,紧紧围绕补齐民生短板,采取切实措施狠抓落实,一幅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民生画卷”灿然展出。

  努力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持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截至2015年10月,全国31个省区市均出台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方案。分级诊疗制度建设逐步推进,明确到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教育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财政投入资金1100多亿元,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和中小学校舍安全状况。颁布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编制出台《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2015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普及程度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创业。2015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全面完成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的目标,全国新登记企业443.9万户,同比增长21.6%。

  积极完善健全社会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推动实施城乡养老并轨、社会救助并轨,努力消除居民身份、地域差别,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现从碎片化到一体化,社会保障基础进一步夯实。

  此外,为实现人口均衡发展,中央决定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这是国家根据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完善人口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既有利于缓解人口结构老化,又有利于提升人口素质。随着收入分配改革的推进,近两年居民收入增速跑赢了GDP增速。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4%。更为难得的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居民。

  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程。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这就要求各级各地党委政府,要有长期抓、坚持做的决心,要积极作为、主动担当,善始善终、善做善成,接力奋斗、持续努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民生需求,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老百姓过上更有保障、更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切实用实际行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守住底线。由于每个人禀赋不同、能力有异,业绩有优劣、机遇有差异,因而获得的报酬和生活水平是有差别的,但社会应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守住底线就是要保基本、托住底,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一是托住普遍的基本保障的底。要在医疗、养老、义务教育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满足人们基本生存和发展需求;二是托住特殊困难人群的底,对特定人群进行特殊救助和扶持,守住他们生活的底线;三是托住急需救助人群的底,帮他们渡过生活中不期而遇的各种难关。另外,还要保证社会保障的标准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过高的福利水平会超出现有的国家供给能力,危及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突出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要突出重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多想想困难群众,多想想贫困地区,多做一些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少做些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虚功。一方面要突出重点人群。对各类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关爱、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精准扶贫,实际上就是要解决我们民生方面最大的短板即贫困人口问题。另一方面要突出重点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主战场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各项扶持政策要进一步向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倾斜,国家大型项目、重点工程、新兴产业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优先向贫困地区安排,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贫困地区转移;帮扶不同地区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帮扶手段既要有直接的经济手段,更要有长远的教育等手段。全面小康是每一个中国人共建共享的小康,“一个都不能少”“决不让一个地区掉队”。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一项任务。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完善制度。“完善制度”,就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建设要注重制度建设,着力解决地区差异大、制度碎片化问题。要不断改革和完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制度。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引导预期。引导预期的思路,就是要使民生改善既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又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要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府主要是保基本,不要作过多过高的承诺,多做雪中送炭的重点民生工作,引导和鼓励广大群众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政府不能包打天下。这是因为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是党和政府工作的价值追求和职责所在,但不是说党和国家就要大包大揽。“知屋漏者在宇下”,政府改善民生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幸福不会从天而降,要引导人们通过辛勤劳动来创造更多社会财富。“一勤天下无难事”,要通过各种途径不断进行宣传,要让全体人民都意识到,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执笔:沈传亮)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张玉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