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组织体系建强三支队伍——甘肃抓实农村基层党建为精准扶贫脱贫添动力
作者:孟小龙
建立以村党组织为核心,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为支撑“一核多元”的精准扶贫组织体系;抓实村党组织带头人、大学生村官、选派到村任职干部等三支骨干队伍建设
甘肃日前发布公告,首次专门面向脱贫“摘帽”村的村支书与村主任招录乡镇机关公务员。截至目前,该省已累计从优秀村干部中录用乡镇公务员323名,其中村党组织书记241名。这仅是甘肃省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大力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甘肃把深化扶贫攻坚作为全面小康建设的引擎,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形成党建助推扶贫的良好工作格局。
“一核多元”筑牢组织体系
甘肃省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86个县市区中,有58个贫困县、6220个贫困村、417万贫困人口。为做到小康路上“一个不掉队”“一个不能少”,该省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大力推进“支部+企业+贫困户”“支部+产业大户+贫困户”“支部+党员能人+贫困户”等模式,鼓励村级党组织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和各类产业协会,不断完善以村党组织为核心,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为支撑“一核多元”的精准扶贫组织体系。
农民穷,很大程度是因为支部弱。甘肃每年按照10%的比例倒排确定软弱涣散党组织,采取“分类施策、集中整顿”的方式大力开展转化提升工作,让党组织的功能强起来。
该省全面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村上的重大问题都通过支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大会等不同层次的会议进行确定,把党的领导和村民自治有机结合起来,既保证了村级决策的科学化,又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干部。同时,大力推进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让村民有效监督村务决策、项目建设和扶贫资金使用。
建强三支“头羊”队伍
农村发展、农民致富既要有攻坚“堡垒”,还要有敢闯的“头羊”。结合村“两委”换届,甘肃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农民群众信得过的选人标准,共选举出10855名农村致富带头人、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大学生村官、复转军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每年通过省级示范、市级推广、县级普遍培训的方式对村党组织书记进行培训。今年以来,省市县三级共对16157名村党组织书记进行了全员培训。
甘肃大力实施大学生村官精准扶贫建功立业行动,把未在建档立卡贫困村任职的1909名大学生村官,以及2015年选聘的998名大学生村官,全部调整、分配到建档立卡贫困村。制定下发专门意见,明确大学生村官在精准扶贫中要做好宣传贯彻惠农政策、协助落实扶贫措施、引导发展富民产业、引领推进电商扶贫、帮助建强村级组织等5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为抓好选派到村任职干部队伍建设,该省2013年底从省市县乡四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共选派2234名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贫困村和后进村担任第一书记、书记和常务副书记,任期3年;2015年启动千名干部挂职精准扶贫行动,从省市两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派1099名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村挂职第一书记。
建立四级便民服务网络
要推进精准脱贫,首先要做到精准联系、精准服务。甘肃在县级建立行政服务中心、乡镇建立为民服务大厅、村级建立便民服务站所、村民小组建立为民代办室,形成了四级贯穿、功能全面的便民服务网络。该省广泛开展民事代办服务,推动乡镇干部把工作重心下移,驻村干部担任专职代办员,轮流在村上坐班服务。印制“便民服务卡”,方便群众电话预约“流动办”,做到一般农事、一般矛盾调解、一般事项办理三个“不出村”。
为破解干部联系服务群众中存在的脱节、错位、断档等问题,甘肃在全省藏区推行“五包双承诺”工作法,即乡镇干部对农牧户实施“五包”(包思想教育、包促进发展、包代理服务、包纠纷调解、包维护稳定);乡镇干部和农牧户双方签订承诺书,干部承诺坚持上门服务,农牧户承诺爱国守法。
夯实精准扶贫的工作基础
为充分调动基层干部主动参与精准扶贫的工作热情,省委连续3年提高村组干部待遇报酬,村党支部书记年报酬由原来的3000多元提高到1.2万元,村干部年报酬从不到500元提高到3600元。乡镇工作经费由原来的13万元增加到50万元,村级组织办公经费从每年8000元增加到1.5万元。
甘肃先后启动两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共投入5.8亿多元资金,修建和改扩建活动场所6490多个;对58个贫困县因灾受损、年久失修、面积狭小的1343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进行了新建和改扩建;先后投入1.658亿元,全面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成站点17323个,实现乡村站点全覆盖。从2008年开始,省级财政每年投入3000多万元、市县配套1000多万元,为全省所有现任村干部办理了基本医疗保险,61个县市区还建立了村干部离任生活补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