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梭梭树防沙固沙的方格(刘海天摄)
人民网兰州4月6日电(高翔、刘海天)两座山不会见面,但两个沙漠有可能见面。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北部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就差一点见了面。在两大沙漠之间,武威市巍然屹立、奋撑危局,以惊人的毅力在这里植树造林、营造绿洲。
“十二五”期间,武威市完成人工造林251.65万亩,完成通道绿化5806公里,全市森林覆盖面积达到932.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9.72%,湿地面积达到156.3万亩。相比于“十一五”时期,造林面积增加了2.7倍,绿化通道长度增加了1.1倍,森林覆盖率增加了7.66%,湿地面积排到了甘肃各市州的第四位。
2010年,武威市委做出部署,建立“国家有投入、企业给赞助、科技作支撑、农民有收入”的长效机制,发展“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的主体生产模式。由此,武威生态治沙产业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在武威,“沙老板”是一个特定的称谓,指的是那些参与治沙事业的企业负责人,而不是指姓沙的老板。在众多的“沙老板”中,张盈国是较早治沙的一个。他2007年开始治沙,当时队伍里只有几十个人。现在,他的治沙公司已经发展到一百几十个人了。
当时压一亩沙,能挣380元,现在这个价格已经涨到了800元。张盈国介绍,现在政府对治沙的决心更大、投入更大。以前压沙,铺设草方格用的是麦草,现在已经改成了稻草。因为麦草容易腐烂,过一年就失去作用了。而稻草本就生长在水中,所以能管两三年。当年一亩麦草的价格是330元,现在一亩稻草的价格是560元。为了更好地治沙,政府投入了更高的成本。
“现在,固沙基本做到了。但是需要投入更多的钱和水,才能更好地向沙漠进军。”张盈国总结。十年来,张盈国治了十万亩的沙,却从未厌倦过、退缩过,也不想干别的。他说,作为一个民勤人,他的使命就应该是治沙。只要把生态治理好了,自然会有人来投资,自然会有人去促进各种社会发展。“我不但在为民勤治理沙漠,我也在为中国守护生态。我是民勤人,更是中国人。”张盈国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语气中充满了自豪。
张盈国说,民勤人都很重视生态,都很支持治沙。他们公司的治沙设备,往往就放在沙漠中过夜,但从来没有丢过。因为大家都知道,治沙是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公益事业。
经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武威市的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一位宣传干部这样描述从前的情况:桌子上能用手指写字;每天起床都会满嘴含沙子;院子天天都得扫……而现在,情况已经明显好转,比如,院子几天扫一次就可以了。
治沙需要大量投入,但也可以有回报。治沙不仅有生态效益,也可以有经济收获。在武威,农民在梭梭树的根部嫁接肉苁蓉、锁阳等经济作物,以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这样,就更能调动起当地人的治沙积极性。
在民勤,像张盈国这样的“沙老板”有几十个,他们背后是人数更多的治沙农民。而在武威,这样的治沙者就更多。在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武威的盐碱地一点一点地恢复着生机。在武威,最美的风景就是这些治沙的人:他们心中有理想,他们肩上有担当,他们手下有希望,他们身后有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