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的乐趣就是做“嫁衣裳” ——访戏剧评论家肖美鹿
肖美鹿
1954年3月生于甘肃兰州,祖籍陕西宝鸡。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国家一级编剧,戏剧评论家。1985年,进入兰州市文艺创作研究中心工作,1990年调入甘肃省文联,历任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秘书长,驻会专职副主席等职务。
曾获中国戏剧文学奖银奖、中国曹禺戏剧奖·评论奖、甘肃省政府“敦煌文艺奖”,受中国剧协之邀连续三届担任全国小戏小品大赛特邀评论员。曾被评为甘肃省“全省宣传文化系统拔尖创新人才”、“2000年跨世纪人才”。
多年来,有200余篇戏剧评论文章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和《中国戏剧杂志》等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其戏剧评论集《观剧概说》,《莎士比亚戏剧在今天的中国》一文被收录入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莎士比亚评论集》中,《论藏族戏剧的跨族别创作态势》一文收录于台湾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出版的论文集中。
“我的最大乐趣就是把好戏一个一个推出去,为别人做嫁衣,看到他们得奖比我自己得奖还高兴!”戏剧评论家肖美鹿女士称得上是真正的幕后英雄。1991年,她与周桦一道奔赴河南,敲开了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居所的门。拜访老人后,肖美鹿以一篇《她想念着甘肃》发表于《甘肃日报》,在省内引起不小的轰动。翌年,周桦一举夺得“香玉杯”。
一位文艺界的老领导曾以“能写能跑能干”赞许肖美鹿。作为甘肃剧协的官员,她既懂行又能搞外联,曾带领一些省内戏剧界人士走出甘肃,在全国摘得桂冠,斩获奖项,甘肃省实现“梅花奖”零的突破,便倾注着她的心血和努力。肖美鹿是“伯乐”,亦是才女。一开始,肖美鹿只是发表一些诗歌、散文,文字优美、情感细腻,是她作品的过人之处,后来陆续有涉及阅读读书、女性话题、历史有感等内容的美文见诸于报端。1985年,就在肖美鹿即将大学毕业时,兰州市文艺创作研究中心成立,她被作为人才引进了。彼时,肖美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推出了大型戏曲《三危山传说》,这部剧于随后的几年间在敦煌演了又演,观众人数达到了当时的顶峰。
1990年,带着对戏剧艺术的懵懂和对文学的憧憬,肖美鹿调入省文联,并一路成长起来,直到2009年退休,她一直为甘肃省剧协服务。当时,就是省文联领导的那句“戏剧是文学的最高表现形式”深深地打动了她。当肖美鹿操着庆阳口音说出这话时,仿佛情景再现,令人忍俊不禁。对于在甘肃省剧协工作的这些年,肖美鹿始终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她说正因为协会的工作使她走遍了大江南北,参加了几乎所有国家级艺术盛会。
退休后的肖美鹿似乎更忙活,她马不停蹄地参与剧本讨论、戏剧调研,以及重点文艺资助项目的审查工作,另外还为高校学生讲戏剧艺术,担任优秀新创剧目展演的评委,一直到接受采访前,她才看完我省面向全国征集的19个剧本。
跟肖女士聊天是一件特别享受的事,她拥有生就而来的语言天赋和行云流水般的口头表达,因此画面感极强,经常把人带入当时的场景之中。1992年春天,获得了“香玉杯”的周桦以及包括肖美鹿在内的我省文艺界相关人士,一同前去领奖。当时肖美鹿悄悄地坐在了会场的后排位置。台上就坐的常香玉老人在场内环视了一周,发现没有肖美鹿的身影,便低声对身边的河南省剧协秘书长说道:孩子呢,让孩子上来。这个豫剧大师口中叨念的孩子,就是肖美鹿。记者仿佛听见了那个从扩音器里传来的细小声音,是多么的可爱可亲。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胖胖的秘书长对着话筒粗声大气地喊道:“甘肃剧协肖秘书长请上台!”讲到这里,肖美鹿忍不住笑起来,把河南话模仿得绘声绘色、毫无破绽。
与众多的老艺术家相识,聆听他们的教诲,是肖美鹿人生的一笔巨大财富。多年前,肖美鹿一行四人去上海观摩中国首届莎士比亚戏剧节。“当时是戏剧大师曹禺先生亲自给我们讲课,才一会儿功夫,大师就扔掉了事前主办方为他准备的讲稿。真是太精彩了,听的我们如痴如醉。”细致的肖美鹿每看一场戏都认真写心得、做笔记,活动结束时,竟洋洋洒洒整理了几万字。回来后,在省文化厅、省文联的汇报会上,她说到兴奋处便起身手舞足蹈起来。这一比划不要紧,她被邀请去为甘肃省联合大学导演班讲了一堂莎士比亚戏剧。令她吃惊不小的是,发出邀请的正是已经白发苍苍的甘肃省话剧团的第一代优秀演员白敬忠先生。如今,当年那些台下“不知莎士比亚为何人”、“导演能干啥的”各地县文艺骨干,早已成为活跃地方文艺的中流砥柱。
“只要你按照本心去做,喜欢什么就去做什么,自然而然就能贴近它,越钻越深,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就会引起别人的注意。”肖美鹿如是说。
肖美鹿虽然顶着“国家一级编剧”的头衔,其实,戏剧评论才是她的正业。谓之戏剧评论家,一是要“谈”,二则靠“写”。多年来,凭借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对戏剧艺术的深刻理解,肖美鹿在省内外举办的戏剧研讨会、评委会上侃侃而谈,为剧本创作、演出出谋划策;落笔自有生花处,她先后发表于国家级刊物上的评论文章,推出、捧红了不少戏剧作品。兰州儿艺的儿童剧《快乐的汉斯》,就是肖美鹿“写”出去的。剧作家曹锐的三部陇剧《官鹅情歌》、《苦乐村官》和《西狭长歌》,堪称当代陇剧之经典。三部戏的评论文章均由肖美鹿执笔,发表于《光明日报》、《中国戏剧》和《中国艺术报》。
“做人要诚恳,要踏踏实实把人家的剧本看透,认真给人家谈,绝不能大而化之,敷衍了事。”肖美鹿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术业有专攻,搞戏剧评论能谈能写无非得具备三点。肖美鹿说,一是你必须见多识广,要掌握国内戏剧的动态,才能切中要害。其次就是你自身的学养,谈吐要具吸引力。最后就是人品要好,这是被广泛认可的重要条件。
与肖美鹿谈话可谓歌声不断笑意绵绵。她会唱很多歌,几乎是张嘴就来,这可能与她年少时的环境有关。从小生活在西北民族大学这个美丽的校园里,肖美鹿的文艺细胞尽情滋长。一群萌娃没事就趴在练功厅的窗户上,看着专业院团的演员们排练,无论是舞蹈还是歌唱,他们都能学得有模有样,劈叉、下腰、大跳,等演员们走了,孩子们就钻进练功厅,从头演一遍,竟然八九不离十呢。
“我生长的那个时代,经历过看见过很多事情,是生活造就了我,我不能辜负这一切,不能辜负那些曾经帮助支持过我的老专家和朋友们,他们是我的良师益友,还有就是不能辜负母亲给我最初的教导和熏陶。”肖美鹿的母亲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化功底,是她一手打造了女儿的文学基础。母亲英年早逝,是肖美鹿心中抹不去的痛。
甘肃戏剧在解放后的发展中历经几个高峰,无论是《枫洛池》、《丝路花雨》、《大梦敦煌》,还是现在的陇剧经典作品,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剧本好。肖美鹿说,戏剧艺术若想有长足的发展必须要夯实剧本,要尊重本土艺术家、留住人才,同时资金也要配套。
采访中,记者被肖美鹿的率性、本真深深打动着,她直言不讳,批评了前一阵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混淆史实、胡乱拉近人物关系的行为。她说,如果不尊重历史,任凭导演手段再高明,也只是拍成了“关公战秦琼”,不懂的观众看的是云山雾罩,懂得的观众只怕会用一种戏谑的心态去批判这耗费了大量资金与人力的奇葩穿越剧,最终不但是难成经典,也摆脱不了丢失舞台、荧屏的命运。
“我们要对经典保持虔诚的敬畏之心,不能动不动就说某某人写的东西超过了李白、杜甫、关汉卿、汤显祖,这无疑是混账逻辑。”肖美鹿有些激动。
肖美鹿为诗人老乡先生的诗集所撰写的文学评论,是以诗歌形式展现,这是一种呼应,更是在向诗人致敬。“在大漠之上,猎人眯缝起双眼,汉人与胡马小若尘埃”,这份情怀正是抒发了无论是谁都终将化作历史洪流中的一颗水滴。
记者 刘晓芳/文 张建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