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打造兰州大景区勾画未来山水城》系列报道之一
五年后兰州将呈现山水美景
编者按
山水是城市的底色,城市建设更是绕不开山水经营文章。经营山水就是要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通过显山露水的环境营造,提升城市的通透性,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让城市置身于绿水青山中,更显灵秀、生动。
兰州有连绵的群山,有穿城而过的黄河,我们现在要的不仅是青山绿水,而是要把整座城市融入到自然之中,形成一个大景区。打造山水城市,无疑使这座城市的内涵变得更为丰富。从今天起,本报将推出系列报道,为读者呈现山水城市、宜居城市、活力城市创建的美好蓝图。
充分利用黄河穿城而过的天然优势,着力打造“一步一景”的亭台楼榭水景园林景观,实施南北两山生态景观改造提升,把城市打造成大景区……按照省委提出的“大兰州新兰州”建设目标,我市将打造山水城市列入今后发展方向。3月29日,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我市新出台的《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勾画了我市未来建设山水城市的美景。
全景兰州展示多种文化
打造中国西北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和丝绸之路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聚合展示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族文化和现代科技文化内涵,实施“全景兰州”建设,把城市打造成大景区。突出兰州市城区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和兰州新区都市游乐板块、丝路驿站文化旅游板块、生态郊野休闲旅游板块、原乡民俗体验旅游板块,构建“一带一核四板块”的网络化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做大做强百里黄河风情线和兴隆山两个大景区。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成兰州西客站城市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兰州站客运旅游服务中心、兰州黄河风情线大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及机场、火车站、景区为主的“1+2+X”旅游集散中心体系。提升八路军驻兰办事处、鲁土司人文景区、天斧沙宫地址遗迹景区、大兰山宗教揽胜景区、吐鲁沟、仁寿山、五泉山、石佛沟、云顶山、兴隆山、马门溪龙遗址、彩陶古迹遗址等景区品质。开发建设达川三江口、河口古镇、黄河楼、兰州老街、什川古梨园、阿干古镇等精品景点。
打造兰州黄河水上观光旅游、黄河漂流、古镇体验等综合旅游产业。以榆中青城、永登连城、西固河口、七里河阿干镇为重点,突出地域特色、民俗文化和自然生态,打造兼具古镇韵味与田园风光、都市风尚的旅游名镇。大力推进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度假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养生旅游、运动旅游、避暑旅游产品开发。
和谐共容构建人与自然示范区
根据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区布局,实行限制开发区域控制性开发,把祁连山向东南延伸余脉,庄浪河、大通河谷地以及黄土丘陵沟壑区中的大通河两岸黄土区,大通河、庄浪河之间的黄土山梁区和庄浪河与秦王川之间的黄土梁峁丘陵区的一部分划为限制开发区,严控现有工业开发区的用地面积,将现有工业开发区改造成为生态工业园区,不再新建各类开发区和新的农村居民点,降低生态空间荷载,同时对限制开发区给予差别化政策支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容的示范区。
实行禁止开发区强制性保护,将全市12处点状分布的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以及1800平方公里的基本农田列入禁止开发区,关停区域内所有排放污染物的企业,禁止一切不符合生态功能区定位的开发建设,构建生态稳定系统的示范区。
显山露水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凝炼独具魅力的城市主色调,围绕城市主色调开展建筑物和景观设计,打造“一景一观”城市景观。充分利用黄河穿城而过的天然优势,着手将黄河水引入南北两山,依托七大湿地,利用市区公园和河洪道,注入碧水清泉,着力打造“一步一景”的亭台楼榭水景园林景观。实施南北两山生态景观改造提升增量扩绿、黄河风情线绿色长廊、黄河湿地修复、河洪沟道治理工程,打造环境优美、碧水长流的多条河洪道景观长廊,建设显山露水、山雄水秀的山水城市。强化水利保障,实施水源地建设工程,以刘家峡水库优质地表水为水源,兼顾主城区与兰州新区供水。提升城区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改善供水结构,确保全市人民饮水安全。实施黄河干流兰州段防洪治理工程,加强庄浪河、湟水河、大通河江河主要支流和宛川河、雷坛河、蔡家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及水土流失与山洪灾害防治。
生态保护实施400万亩外围生态工程
加快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继续实施以连城、兴隆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主的152万亩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102万亩“三北”防护林体系五期工程,继续实施158万亩公益林管护,逐步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25度以上10万亩坡耕地退耕还林工程。加快建设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实施兰州西北部和东南部长630公里、400万亩的外围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加快实施六大出入口通道综合生态治理,加强10万亩黄河兰州段湿地生态修复和保护,争取国家支持实施黄河中上游生态植被修复工程兰州试验区项目。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8%,城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1平方米以上,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55%以上,全市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500平方公里,把我市建成沿黄生态走廊和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记者 吕晟君 实习生 邱龙娟 王喜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