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张掖 正文
投稿

精准扶贫喜事多——张掖山丹县推进精准扶贫纪实

2016-03-29 15:05:56 来源:中国张掖网 作者: 责任编辑:田志强(实习)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精准扶贫喜事多——山丹县推进精准扶贫纪实

  “村里路平了、自来水通了、新瓦房多了、上网有了宽带,村里买小汽车的人也多了,农民群众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富裕了。”位奇镇新开村党支部书记钱万舜这样描述着如今村里的巨大变化。

  精准扶贫开展两年来,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不止新开村一个,而是涉及全县13个贫困村。

  山丹县作为祁连山浅山区“插花型”贫困县,13个贫困村共有贫困人口4097户14200多人。去今两年,该县认真落实全省“1236”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凝聚县乡村社四级强大合力,从贫困群众最期盼的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为重点,明确项目投向重点,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做到扶贫资金精准投向,帮助群众尽快脱贫致富。

  对症点穴,统筹精准扶贫

  “我们通过走村入户,详细摸排,反复核准,把贫困家庭的致贫原因都做了细致的记录。”霍城镇副镇长吴玉国介绍说。

  找准每个贫困村致贫的共同特点,梳理出各个贫困村、贫困户的不同贫困实际,重点启动实施了13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加快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去年,13个贫困村共敷设人饮管网37公里,衬砌渠道52公里,硬化道路79.1公里,改造危旧房95户,架设路灯760盏,建设乡村舞台13个。

  “我们利用扶贫贴息贷款,重点扶持了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汪庄村梁有勤和霍城镇沙沟村杨志旺等致富能人的农牧专业合作组织,为贫困户就地务工创造了条件。”该县农办干部王兴基说道。

  据了解,该县通过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在老军村、新开村成立了2个扶贫资金互助社,建立了新开村、汪庄村2个电商扶贫示范村,形成了“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社”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了贫困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结对帮扶,带动脱贫致富

  走进李桥乡河弯村农民周大爷家,笔者看到崭新的养殖暖棚格外显眼,棚里20多只羊个个膘肥体壮,饲草棚下草料充足。“年头,县上来的帮扶单位资助我建起了羊舍,引进了2种羊,加上自个养的,繁殖育肥后收入了1万多元。”周大爷咧着嘴高兴的说道。

  据统计,该县通过结对帮扶已为13个贫困村的贫困户帮建起养殖暖棚260多间。

  去年,山丹县实行“县级领导指导乡镇,单位结对帮扶到村,干部结对帮扶到户”的结对帮扶机制,整合双联干部、挂职干部、大学生村官和乡镇包村干部68名,贫困村长期开展驻村帮扶;93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结对帮扶,助推精准扶贫;遴选26名技术精英,联系13个精准扶贫村的产业发展。选派757名科技能人与全县确定的1026户3200名精准扶贫对象结对帮扶;确定1263名能人与2674户7848名精准扶贫对象结对,形成了能人助推精准扶贫的“6+1”模式,成为山丹攻坚扶贫的亮点。

  产业带动,助推精准扶贫

  “积极推动土地流转,促进农牧合作社发展,协调联系贫困户就近务工……”新开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张富民一项项的落实着扶贫任务。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山丹县通过培育特色种植、牛羊养殖、劳务输出和土地流转等支柱产业带动贫困户发展富民产业,稳步增加收入来源。

  在陈户镇范营村、大马营镇圈沟村,笔者看到帮扶单位帮扶修建的6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基础设施齐全,牛羊成群,目前已有70多户贫困户入住搞起了养殖。

  据统计数据显示,止目前,山丹县贫困人口由2013年的14200人减少到973人,减少13227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6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522元,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810元;13个重点贫困村建档立卡扶贫对象由2013年的1276户4263人,减少到2015年的102户265人。同时,13个贫困村共输转劳动力6500多人,流转土地6600亩,投放小尾寒羊2468只。培训贫困村劳动力3600人次,贫困人口均掌握到了一门致富技能技术。

  记者 郇栋

文章来源:中国张掖网 责任编辑:田志强(实习)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