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省外媒体刊甘肃
投稿

甘肃民间根雕艺人的坚持:追求天然 梦想办展览

2016-03-28 10:48:1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责任编辑:金琼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甘肃平凉的根雕艺人蒲有从二十几岁拿起刻刀,再没舍得放下,直至现在,每天雕刻三四个小时,已经成为他三十余载养成的一种习惯。图为蒲有的根雕作品《十二生肖》。 杨娜 摄

  甘肃平凉的根雕艺人蒲有从二十几岁拿起刻刀,再没舍得放下,直至现在,每天雕刻三四个小时,已经成为他三十余载养成的一种习惯。图为蒲有正在进行创作。 杨娜 摄

  中新网兰州3月25日电(杨娜高莹)甘肃平凉的根雕艺人蒲有有一双“慧眼”,在常人眼里奇形怪状,只能作为燃料的丑陋树根,在他看来却都是宝贝,他能从这些树根上看到各种诸如神龙、仙鹤等等的艺术形象,在一双巧手的雕刻下,一个个树根变成了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的根雕艺术品。

  追求树根天然的艺术价值,是他三十多年来从事根雕艺术坚持的原则。“根雕艺术是七分天然,三分雕刻,是一种需要用心去感受的艺术美感。”

  “以前在电视上看到过根雕艺术,觉得好看,就想自己琢磨着也试着刻一刻。”从二十几岁拿起刻刀,他再没舍得放下,这一拿就是三十多年。直至现在,每天雕刻三四个小时,已经成为蒲有三十余载养成的一种习惯。

  24日,中新网记者在蒲有家的客厅里见到了形态各异、制作精美的根艺品,大小不等的根艺品将小小的客厅摆得满满当当。他指着自己早年创作的名为《十二生肖》的作品告诉记者,这块树根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自己只是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加工而已。

  而追求天然的原则,也让蒲有在创作根雕作品时,从选材开始就“颇费周折”。他不会在脑子里设定出固定的艺术形象,往往是看到了一块树根之后,开始仔细研究它的形象,木工的经历对他的灵感产生重要的作用,仔细观察揣摩之后,灵感“迸发”,他则需要将多余的部分剪裁掉,留下有用的部分开始雕刻。

  “剪裁是非常重要的步骤,它决定着根艺品最终成品的质量。”剪裁完毕之后,他就开始创作。坐在一块枯树根面前,蒲有往往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遇到大一些的树根,则需要他全程站着或蹲着创作。手脚麻木和被刻刀刺伤,对他来说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雕刻完成,则需要对毛坯作品进行打蜡、上漆,保持树根表面光滑明亮,使其更具有观赏性。完成一件根雕作品,短则十余天,长则一个多月。“看着晾干的根雕,心里特别满足。”蒲有说。

  为了寻找一块儿完美的树根做原材料,蒲有自己上山在悬崖峭壁之间挖过树根,花钱从村民手里买过树根。“挑剔”的眼光和精益求精的态度让他逐渐开创了自己的根雕风格,作品也越做越精美,开始有人慕名而来购买他的根雕作品。

  在蒲有家的客厅里,记者发现一个制作精美的用作茶座的根艺品,蒲有说,当时有收藏爱好者愿意出三万多元钱向他购买这件作品,最终他没有出售。“我做这个主要是喜欢,太喜欢的东西,不愿意卖掉。”

  这是他的坚持,他愿意为了追求完美的艺术作品花钱购买原材料,可当他倾注全部心力完成一件作品时,却不愿意为了金钱而变卖自己的爱好。“我也做一些根雕作品销售,但是真正喜欢的作品,不会卖。”

  对54岁的蒲有来说,他眼下最大的心愿,是举办自己的根雕作品展。“我想办自己的展览,想在平凉办,去兰州办,我想让我的作品被更多的人看到,能被他们喜欢和欣赏,就是最开心的事情。”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金琼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