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云水相连处,一对耄耋老人的孤寂晚年
王宗英给老伴儿喂水。
孤单的王宗英时常在自家院门口看看。
绿树成荫,鸢飞鱼跃。1972年,会宁县会师镇高庄村水库建成,让这块贫瘠的黄土地焕发生机,高应一走马上任,成了水库的第一任管理员。那时候他正值壮年,意气风发。时至今日,水库只用来调节洪水,美景亦成往事。如果没有4年前的那场变故,或许对于高应一来说就这样老去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是人生终究没有如果,当磨难袭来,悲痛过后,生活还得继续。
艰辛的温暖
会宁县会师镇高庄村水库,近40年来,守护它半辈子的老人高应一和这座水库一样,走到了生命末年。曾经绿树成荫、鱼群腾跃的水库美景,早已成为老一辈人的记忆,只剩下千疮百孔,黄土裸露的破败景象,就像老人脸庞上的皱纹一样,生气渐消。
高应一的家就在水库边上,这是个和大部分会宁农村家庭一样布局的小院落,地面是干净的水泥地,是高应一儿子生前修葺的。透过老式玻璃窗户,高应一不停地招手让记者进屋,正午的阳光斜照在老人瘫坐在炕的身上,一半光亮一半阴暗。4年来,这个可以看到家门口,看到蓝天的小窗户,是老人唯一和外界的连接通道。
走进屋内,老式的土木结构房屋,报纸粘贴的吊顶,看似破旧但一点点炭火就可以带来不错的温度,炉子上煮着老人的午饭——疙瘩面,谈不上营养,但好在做起来简单,吃上顶饿。这是多年来老两口吃的最为频繁的家常饭。
招呼记者坐下,高应一的老伴王宗英从抽屉的最里边拿出了一包茶叶,按照当地习惯,给记者泡了一杯冰糖茶。“听说你们文化人都爱喝茶,这茶是儿子活着的时候买的,很贵的,他自己都没舍得喝。”老人用家里最好的东西招呼着“远道而来”的客人,但老人不知道的是,这一袋在超市出售超不过30元的铁观音,早已因为放得太久,有着浓重的霉味。
看着老伴忙活,高应一不停地张嘴,似乎想说几句招呼话,但常年的重病和少之又少的交流,让老人几乎失去了和陌生人交流的能力,最终只能说出“吃、喝”这样生硬的话语。“他是让你们吃饭呢,正好我们也还没吃,我重新做饭咱们一块吃。”像一个翻译一样,王宗英一边向记者解释着老伴的话,一边从冰箱里拿出一小袋排骨准备做饭。
见状,记者连忙解释,已经吃过了。最终在百般推辞下,老人才算认可了记者的解释,犹豫了一下后又将拿出的排骨放了回去。“排骨是过年的时候孙子们买的,亲戚们也送了些吃食,这个年过得还不错。我们平时就习惯了吃面,做多了麻烦。”王宗英自言自语地说着。
约几分钟后,炉子上的疙瘩面煮好了,除了几个不大的洋芋块,没有蔬菜和肉类,老两口的午饭很简单。王宗英爬上土炕,打算将老伴背后的被子扶正,让老伴坐直以便吃饭,但是年迈的身体却无法将老伴顺利扶起,几经努力却未果。“我们都老了,老得啥事情都干不了了。”在记者的帮助下,王宗英总算扶正了老伴。
帮扶老伴,已让王宗英气喘吁吁,额头上布满了汗珠。年岁增高,体力衰竭,已成了老两口生活的障碍。但王宗英看着坐正的老伴端起饭碗,像个小孩子完成了一道很难的作业题,露出了满足的笑容,“他年轻时吃饭很快,还经常催我吃快点,现在好了,他能陪着我慢慢吃饭了。”
难忘的伤痛
高应一今年已经81岁,老伴比他小一岁。除了偶尔的温馨,老年丧子的悲凉不可避免地延伸到了生活的每个角落,每每想及此事,老两口的精神马上会陷入长时间的悲伤和愁苦状态。
对于他们来说,回忆或许才是幸福的。
“如果儿子还在,就不会这样了。”攀谈中,王宗英提起最多的就是儿子。“我家娃从小就学习好,如果不是家里条件差,供不起他上学,他说不定都能上大学。”“我家娃啥都会干,这房子就是他自己修的。”……在老两口的心目中,自家的儿子是全天下最孝顺、最能干的儿子。只要儿子在,似乎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迎刃而解,对儿子的回忆让老两口的脸上不断呈现出难得的笑容。
记者几乎不忍心打断老人对于儿子的回忆。但是,他们最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那个让他们常常思念的儿子,早已在几年前因病去世。
2013年中旬,57岁的儿子突然被查出肝癌晚期,为了给儿子治病,当时家庭条件还不错的高应一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但最终也未能如愿。儿子的去世,像一把刀一样,狠狠地扎在了高应一的心头,之后不久,由于悲伤过度,高应一突发脑溢血,再加中风,导致下肢瘫痪,从此失去了自理能力。家中两个劳动力的缺失,让这个农村家庭彻底失去了耕作的能力,10多亩耕地被迫送予他人耕种,家中的收入变为负数。
除了老年丧子的痛苦外,工作上的失意,成了压垮这个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家庭遭遇变故之前,高应一除了在家务农之外,还是会师镇高庄村水库管理员。从水库建成到被解雇,这个职业伴随了他将近40年时间。
王宗英回忆说,老伴从最初公社时期的工分制到后来的10多元,再到最后的180元每月的工资,伴随着水库成长、老去,直至水库干涸,变为一个排洪渠。虽然工作量不大,但这却是个让人操心的活。好在老人是个细心、耐心的农民,近40年间,在他的看护下,水库从未发生过一次意外。但是让老人一家人感到意外的是,老人瘫痪后,水管所的管理人员前往老人家中拿走了水库管理站的钥匙。
由于高应一是临时工,工作期间,上级管理部门从未和他签订过任何合同,也没有给他购买过任何保险,一把钥匙的收回,让老人从此和这个看护了40年的水库再没有任何关系,也失去了在外人看来微不足道的每个月不足200元的收入。就像高应一当初私下里给同村好友说的一样:“这一切简单的就像做梦一样,我都有点怀疑我有没有在水库干过。”
那一年,他们几乎失去了所有的生存本钱。
生活还得继续
“儿子没了,我们还有儿媳妇、孙子、孙女,他们对我们好着呢。”生活的困境摆在眼前,但两位老人却不愿将自己的伤疤告诉给外人。在外人面前,老两口从来不愿说起自己的难处,希望尽量给别人留下“我们过得还好”的印象。
在高庄村,像高应一夫妇这样独自在家的老人并不在少数,但不同的是,他们的家庭完整,儿孙满堂。对于许多当地农村的老人来说,儿子就是养老的保障,养儿防老是很现实自然的事。
在高应一老两口的心中,即使再困难,生活还得继续,两个人能坚持的,也不愿意给儿媳、孙子添麻烦,他们不希望家里的难处影响后辈的生活,在王宗英眼里,儿媳一家过得也不容易。
儿子去世后,年近六旬的儿媳妇也因为疾病缠身不能过度劳累,如今被其儿子接到了县城帮忙照顾孙子。同样,老人的两个孙子一个孙女都在外打工,但却收入微薄。其中收入最高的是其大孙女,在兰州一家医院打工,每月收入2000多元,还需要照顾两个小孩。拮据的生活,甚至让他们不敢回家看望爷爷奶奶,更不要说是过多的贴补。
如今,两位老人的生活仅仅靠着每月数百元的低保,而这些钱也只够高应一老人正常的药品支出。为了省钱,患有严重疾病的王宗英已经停止了用药,也从未想过再到医院检查或者接受治疗。
“只要我还能动,我就不会让他饿着,我一定要活得比他长,这样我才能放心。”尽管生活不易,尽管历经磨难,但老来相伴的温情,却让从未读过书的王宗英,说出了年轻恋人之间的诗意话语。
或许是经历了太多,失去了太多,也或许是老一辈人的坚强执念,对于眼前的困难,高应一和老伴已经看开了许多,就像他说的:“看见过好的,经历过苦的,这才是生活,生活还得继续,不需要理由。”
水库的水尽管少了,但仍然有着云水相连的景致,在此度过自己的晚年,高应一只能感觉到无助和孤独。
文/图 记者 薛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