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理论频道  >  理论动态
投稿

罗俊锋:讲好脱贫攻坚的中国故事

2016-03-10 10:46:35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 责任编辑:张玉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深入开展定点扶贫、东西协作扶贫,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扶贫脱贫是硬任务,各级政府已经立下军令状,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的话语,引起与会代表委员们的共鸣。

  精准——为扶贫开出的一剂良药

  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概念。在贵州,他又讲了六个精准,“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简言之,要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共中央还召开了“史上最高规格”的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将扶贫开发上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新高度。对此,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平凉市委书记陈伟感慨地说:平凉市是甘肃贫困地区的一个缩影。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平凉市贫困面大,贫困问题十分复杂,这就决定了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在“精准”上下功夫。平凉市紧扣“六个精准”要求,瞄准最贫困人口,聚焦最薄弱环节,充分发挥大数据平台的基础作用,精准施策,全面释放了“1+ 17”精准扶贫的政策效应。进一步厘清了“扶持谁”“谁来扶”“扶什么”以及“怎么扶”“如何退”等一系列关键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河北欣意电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于贵良认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是扶贫开发能够实行精准瞄准、定向打击,全面提升扶贫工作的统筹性、针对性、时效性的机制保障。当前,精准扶贫已完成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为开展精准扶贫奠定了基础。第一书记选派、干部驻村帮扶覆盖所有贫困村,以减贫成效为导向的财政资金分配、贫困县政绩考核等机制基本建立。

  如今,我国扶贫脱贫工作也已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各级党委和政府只有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围绕“精准”做文章,以精准为方向,以精准为手段,以精准为方法、以精准为目标,进一步开拓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持续的举措,才能确保党中央提出的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承诺如期兑现。正如陈伟代表所说,讲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中国故事,已然成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要求和必然选择,成为了对各级党委和政府精神状态、干事能力和工作作风的综合考验和最终评判。

  合力——为脱贫铸造的一把利剑

  精准扶贫是为了精准脱贫。

  形成脱贫攻坚的社会合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因素。如今,我国进入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水期”,容易扶贫的大都实现了脱贫,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往往是原因各异、情况更为复杂,这就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参与扶贫的社会力量,形成整体合力,深入到贫困地区,了解贫困人群的所思所需,根据区域情况、产业特点、气候条件、风土人情等来制定更加精准的具体对策,以托起“最后贫困者”的幸福梦。

  在全国人大代表、上蔡县朱里镇拐子杨村党支部书记张全收看来,脱贫攻坚的社会合力还没有真正形成,相关职能部门、单位、社会力量还对脱贫攻坚工程持谨慎态度,缺乏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为此,张全收建议:一是建立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脱贫攻坚绝不仅仅是哪一级政府哪个部门的事,而是全社会的责任;二是经过科学规划精准到村到户到人的脱贫项目尽快实施,不能只停留在上报的材料里、旋转在有关部门的文件里;三是扶持力度要加大,不能蜻蜓点水,效果要明显,要让群众看到希望。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王名在《关于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深入开展精准扶贫的建议案》中指出,应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优势,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到脱贫攻坚战中来,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共同努力。全国政协委员、沈阳何氏眼科医院院长何伟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精准扶贫呼唤扶贫主体多元化思维,并非政府一家的事情,要重视企业、公益机构在精准扶贫与脱贫中的作用。注意创新方式方法,让高科技手段助力精准扶贫脱贫。

  一言以蔽之,只有形成社会整体合力,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行动,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才能开创“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双轮驱动,共同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模式、新形态、新思路。

  获得感——衡量脱贫攻坚胜败的一杆标尺

  制度之要,在精在细,制度之效,在落实与执行,制度之威,在实用与有效。这意味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制度设计上要精细、落实上要坚决,更要兼顾现实与有效。

  “中国扶贫第一村”福建宁德赤溪村,30年间从就地扶贫,到造福工程搬迁扶贫,到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实现了改天换地的历史性巨变。对此,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福清市阳下街道溪头村党支部书记林和星深有感触:精准扶贫的赤溪成效,也是每一个脱贫村庄的缩影。以精准扶贫提升群众获得感,既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又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既要着力当下,彻底摆脱物质贫困,又要立足长远,“扶志”更“扶智”。随着各项扶贫举措发挥效益,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必将进一步增强。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城关镇西街村妇代会主任洪润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甘肃省以及甘南州实施的一系列精准扶贫行动所带来的新变化如数家珍:如今,道路通了、水道顺畅了、电及网络都普及了。如果仅仅是这些变化还不足以让洪润清感到兴奋,在她看来,物质条件的改善固然重要,但精神上的“获得感”,才是坚定贫困群众能够真正脱贫的力量源泉。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张玉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