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投稿

与英雄并肩——记甘肃政法学院97级法律系学长杨军刚(图)

2016-03-10 09:16:56 来源:中国甘肃网 作者: 责任编辑:刘姗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陇原暖新闻—中国甘肃网专题策划

  

  英雄,这个人往往使我们崇敬,却总与我们相隔遥远。

  可在昨天,记者的朋友圈被一条杨军刚的消息刷屏。

  2016年3月7日,甘肃政法学院1997级法律系法本一班校友、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普洱支队江城边防大队侦查队队长杨军刚勇斗持枪毒贩,身负重伤,后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3月7日,普洱支队江城边防大队官兵奉命在江城县康平镇坝卡一带查缉毒品时,发现3名男子神色慌张,行迹可疑。侦查队队长杨军刚等遂上前实施盘查,3名嫌疑男子发现边防官兵后拔腿就跑。

  追捕过程中,1名手持火药枪的男子突然从路边草丛中窜出,向抓捕官兵开枪射击。冲在最前方的杨军刚胸部及腹部受伤,其在用左手捂住受伤部位继续向前追击10多米后倒下。

  4名嫌疑男子见状迅速向境外逃窜。由于事发地点距离边境较近,且周围地形复杂,边防官兵在我方境内追捕4名嫌疑人未果。负伤警官杨军刚经现场紧急救治后被迅速送至江城县医院抢救,最终因失血过多,抢救无效,以身殉职。

  终于,我们与英雄并肩,然而这消息并不使人振奋。已是惊蛰时节,气温却骤然降到零下,不时还有些冷风,此时三侯桃始华;黄鹂鸣;鹰化为鸠,这本应是个万物复苏的季节,却有人永远地长睡不起。

  3月9日,上午,记者在甘肃政法学院的民商经济法学院办公室见到了马建兵副院长。马院长与杨军刚同为97级法律学本科一班同学,现在那个宿舍楼是3号吧,还是4号宿舍楼,当时杨军刚住在405宿舍,马建兵住在407 ,“他就在我隔壁宿舍,当时我们就一起上课,一起去吃饭,在一起待了四年,当时我们非常要好,是很好的朋友,现在回想起来,他就是那么一个人,平凡,踏实,也不是多么出色,现在都想不起来他有过什么特别让人眼前一亮的事,就跟你们一样,班里总会有那么几个不起眼的同学。”马建兵院长几度哽咽,擦了下眼角的眼泪后继续说到,“毕业后他就去了云南边防,昨天我们和草珺书记在微信里看到说杨军刚牺牲了,当时我们都不信,因为就是身边的同学嘛,不会的,怎么会呢,可就是牺牲了,哎,你看这里还有军刚去年的朋友圈信息,你看。”

  记者在马院长的手机上看到杨军刚2015年7月7日发布的一条信息,没有配图,简单的文字写着“昨晚,惊魂一夜,能平安归来,足以证明天佑好人”在下面的评论里杨军刚解释道“搞个案子,碰上武装贩毒”,寥寥数字,概括了那一晚的惊险,也许是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日子,在记者看来,却是觉得心惊肉跳,后背发凉。

  “军刚和我一样,我们都是从农村出来的,从小看着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所以当时毕业去云南,军刚还是很高兴的,大家其实都知道去哪是干嘛的,就是去缉毒,但是我们就还是很高兴啊,孩子长大了,能自立门户了,自己挣钱还能补贴下家里,这是很好的一个事,没人想太多,一去这都十五年了,也没有再回过兰州,年前我们还会通通电话,现在说没了就没了,也是舍小家为大家,为国捐躯。”

  从马院长手机上记者还看到他们当时的毕业照,“呐,这就是一教门口的,你看着树就是这棵啊。”马院长看着窗外的一棵苍松,马院长的办公室在一楼,从这里方便就能看到昔日好友一起合影留恋的地方,似乎也能看到当事一起苦读的岁月。

  

  手指不停地翻动着手机里的照片,想要多找到几张与英雄有关的照片,可翻来翻去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张,“《云报》拍了几张军刚的照片,我存了,你看看。”照片里杨军刚身着戎装,表情刚毅,“这时候他都胖了,不过看起来也威猛了许多,当事在大学啊,我们都是吃不饱饭的,饿得都很瘦”,马院长眼中满是惋惜,细声地给记者叙述当年的好友。

  与马院长如出一辙,杨军刚同班好友,甘肃政法学院建设大学办公室武晓红提及杨军刚时,先冒出的词汇就是低调,朴实,很踏实的一个人。“当年我们班办了个班级联欢会,平均每人要有三个节目的,他是个农村的孩子,很腼腆,但还是参加了大合唱,小合唱,好像还有一个舞狮。”武晓红老师说“他从不开口寻求帮助,有多大困难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而且自己总是很热心会去主动帮助同学,记得有次在后山植树,因为要先挖出阶梯式土坑,我们大部分同学都不会,他就和他们宿舍405,还有408几个宿舍主动挖,他们都来自农村,知道怎么挖。”

  

  在马老师手机上,记者看到了杨军刚最后一篇朋友圈信息,正是3月7日早上发了一条“谋事在人”,谁能料想,这竟是老同学最后一条朋友圈信息了。

  杨军刚在毕业时选择云南边防,与之同行还有几位同学,“当年我们班去了边防很多,当时我们找工作不说要高薪啊,或者待遇啊什么的,其实早些年,我们班已经有一位同学牺牲在内蒙边防,军刚是第二位。”马院长当时说到,“还有个同学在训练时左眼失明。”

  武晓红老师回想当时:“当时学校就教育我们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去哪里,而且当时的甘肃政法学院发展也没有今天好,院校老师们就总在说:三流的大学,培养一流的人才。”

  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去哪里,杨军刚做到了。

  普通大学培养出的一流人才,杨军刚当之无愧。

  当年的老师,现在的甘肃政法学院法学院院长魏清沂刚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情很沉重,既感到不幸,又做了很多的思考。“我们的校友发生了这不幸的事,全校的师生和许多校友都以一种非常沉痛的心情去对逝者表示告慰。但是我们也要反思,作为政法类院校,我们的校友在边防线上,或者从事这种高危职业的比较多。我作为老师,作为法律人,我的职责要求我必须思考能通过什么样的制度设计,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告慰我们的烈士,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降低这些职业的风险。联系到最近法官被杀等事件,我们也感觉到这些职业的风险越来越高。高的原因是什么?跟我们的制度设计有没有关系?我们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制度设计来进一步降低这种职业的风险?我觉得解决这些问题才是我们告慰逝者最好的办法。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考虑能不能通过爱心捐助的方式来对他的家属表达一定的慰问。我们广大的师生学子以及校友,都在朋友圈为这样优秀的学子的去世致哀,但我们能不能考虑把方式稍微深化一下。昨天晚上法学院教工处针对这件事也进行了一个探讨。能不能以法学专业研讨会的形式来告慰死者,来对制或者教育进行反思。反思我们学校现在的教育中对安全防患意识的培养方面有没有缺失,也要进行检讨。因为甘政法的学生大部分是法学,公安类,毕业很多都会从事法律类,公安类执法行业,职业风险非常高,我们学校能做些什么?能不能开一些职业风险的预防化解这样的课程来通过教育让学生的意识有更进一步的深化。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武晓红老师也对杨军刚的遭遇进行了反思“首先,我们要善待生者,这英雄已逝,生者坚强,但难免在生活上会遇到种种苦难,军刚的孩子也只有8岁啊,所以我们班里也在号召捐款,之后校友会,外联处也会有各种行动。第二,军刚在这次任务中牺牲了,但我们也能从他之前的一些信息看出,这样的任务不是一次两次了,作为我们的同学,我们的校友,在云南的边境线上,出生入死,枪林弹雨,我一直相信一句话,我们看不到黑暗不说明黑暗不存在,总有人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用生命抵挡黑暗,那么毒品一日不停,缉毒人才培训就不能停,但我们是不是还应该继续提高人才水平和质量,对于打击毒品才能更有效,更彻底。第三,军刚牺牲时心中不会想着自己的生命,但是我们不能让生命流逝而无动于衷啊,我们必须思考,咱们边防这么危险,是不是在制度上应该对这些边境一线的官兵有一些保障,军刚在这么危险的地区执行任务,身上有没有配备防弹衣,这些问题也希望大家能反思考虑。最后就还是祝福了,逝者安息,生者坚强,希望军刚的爱人和孩子挺过难关,坚强努力,就像军刚当年那样。”

  当初的班主任魏守胜在收到消息时还不敢相信,“军刚还那么年轻,怎么会呢,说牺牲就牺牲了!”然而死神并不会考虑英雄的年龄,消息确认后,魏主任感到惋惜,毕竟这也是军刚自己选择的道路,“实在,真的很实在,从不会去打闹啊,欺负女孩什么的,出头有风采的事情都是别人去干,自己就很低调,很厚道。学习啊,虽然成绩不是很靠前,但还是很认真,很踏实去学。”

  

  杨军刚作为甘肃政法学院毕业的校友,壮烈牺牲的消息在学生间也流传开来,甘肃政法学院公安分院14级侦查一班的范文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我们中队长告诉我们这件事的时候,我觉得我对这位学长很是敬佩。我觉得作为一个公安分院毕业的学生,他选择了这个岗位,选择了这条路,所以他肩上所抗的使命就让他在危险面前不得不勇敢。”

  当记者又问道如果在任务时遇到风险,他自己会怎样去权衡的时候,他说道:“应该把祖国利益最大化。要在自己的所学和能力能达到的情况下去做一件事。另一方面:如果危险来临,就像在天津港事件中最美逆行那样,虽然每一个生命都还很年轻,但他们明知前方是火场,很有可能有生命危险,可能会回不来,使命要求他们在这时必须去勇敢的前进。”最后当记者问道这件事对他自己有什么影响时,他说道:“只要我们穿上这身警服,选择了这个职业,我们的使命就是去完成自己使命,尽到自己的责任。打击罪恶,维护大家的生命财产使我们应该做的,所以无论多危险我们都会勇往直前。”

  甘肃政法学院,一所其貌不扬的本科大学,走在这里并不能感觉到什么笃志不倦,人才辈出,但这里的土地,曾有英雄驻足,现在后山的树林,也由英雄亲手栽种,我们何其荣幸,能与英雄并肩,同呼吸一处空气,感受一处暖阳。我们同在甘政法,我们与他肩并肩,之间只隔着微不足道的时光的距离,我们以杨军刚学长为骄傲,我们以杨军刚学长为榜样。

  通讯员 张普 路尚琼 王园园 韩志东 李雅洁 马桥桥 牛瑞娟 杜宇娜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 责任编辑:刘姗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