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广泛调动兰州科技红利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促进、协调,始终考验着人类社会先知先觉者。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将未来拉至今天,在今天加速未来。发挥兰州科技生产力必须走与人才建设、政策环境、市场转化、群众参与相结合道路,才能为兰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以期广泛、系统、长久调动存续于兰州的思想意识、文化结构、物质基础和产业链条所蕴藏的科技红利。
科技创新与人才建设相对接要成为新常态。瞄准新需求,定向对接,人才建设是必然。公开资料显示,兰州科研机构有一千两百余家,十余万科研人员,实力居全国前列。客观地说,这些年研发与成果出现反差。在于缺乏将自家优势与需求对接机制,本地人才和科研机构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而过多关注、引进成熟产业、技术和成型生产能力。现在全城科技创新,就首先要发挥水土相服、理解需求的本土科研机构和人才的主观能动性。
科技创新与政策环境相适应要成为新常态。政策基础是保障,相关部门要切实分析兰州现有产业构成、人员结构、资源优势、创新基础,出台税收鼓励政策,加大科技功臣、科技创新团体、科技革新企业奖励面,以此实现良性循环,同时推动科技创新与市场化道路相融合。
科技创新与群众参与相延伸要成为新常态。必须推动科学家、高级知识分子与青年学子、职工群众的结合,企业也要调动一线职工研发革新积极性,建立职工创新发明基金,对践行者按创效比例予以奖励,推动一线工人成为革新主体,让这些有实践经验的“土包子”中涌现出更多全国、全行业驰名专家,不断充实着科技创新的分母。

为兰州地铁通脉络
天水原创历史秦腔《大秦文公》
甘肃康乐县如此贫困的一家人
云南城投兰州野蛮拆迁
盘点那些曾经感动中国的军人
绮丽光影点亮日本古都奈良之夜 梦幻唯美(组图)
莫文蔚期待与李宗盛再合作 因缘分献声《美人鱼》
小李子"夺奥路"敌影重重 万磁王、德普船长都是劲敌
地铁列车国庆抵达
小李子22年获奖了
我省今年年内有4条铁路线投入运营更多出行选择!
大批天鹅到甘肃高台黑河湿地越冬画面壮观艳丽
甘肃:签订扶贫军令状 挂图作战破难题
精准扶贫 共奔小康 两当县:“旅游+电商”致富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