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人物
投稿

【陇上人家】学者夫妻的幸福家庭(图)

2016-03-01 10:18:37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狄东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陇原暖新闻—中国甘肃网专题策划

  原标题:学者夫妻的幸福家庭

  猴年新春,兰州街头处处响彻着烟花爆竹声,节日的气氛弥漫在大街小巷。大年初一早晨,年过七旬的王先彬来到办公室,继续着自己的科学研究。半个多世纪的科研生涯,他多次荣获国家和中科院的奖项,获得国家教委、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甘肃省劳动模范等称号,并在一系列论著中,系统地阐明了“非生物成因天然气理论”,重新解读了地球上天然气的成因。但历经寒暑后,在这位老学者心中,最让他难以释怀的,却是妻子和女儿的理解和支持。

  学者夫妻:忙于事业聚少离多

  1969年,一场异常简朴的婚礼后,王先彬和妻子段汝文喜结连理。“当时,妻子还在北京的水电部工作,我们夫妻聚少离多,往往一年都见不了两次。”王先彬说。夫妻两地分居的日子,一转眼就是5年。直到1974年,妻子段汝文调到兰州工作方才团聚。

  段汝文的专业是水文研究,调来兰州后,成为甘肃省地震局的科研人员。由于工作需要,这对学者夫妻常会各自前往人迹罕至的野外,进行一次次科学考察。“我们的工作都需要经常出差。当我们都出差时,只能把唯一的女儿托付在邻居家中。”王先彬说。

  后来,王先彬的女儿考上了南京大学,在寄回家中的第一封信中,她写道,“别的同学都十分想家,只有我不想,因为我已习惯了。”看到这句话,王先彬感到十分心酸。每当想到妻子和女儿的理解支持,他都会黯然神伤。

  多年来,王先彬经常住在办公室,包括周末和春节也是一样。“搞科研没有天才,只有心血和汗水。”正如王先彬所言,在半个多世纪的科研生涯中,他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中科院自然科学奖3项、中科院科技进步奖5项,出版学术专著8部,发表论文200多篇。

  厚积薄发:重新解读天然气成因

  1958年,16岁的王先彬从四川洪雅中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化学系同位素地球化学专业。五年后,毕业后的王先彬,来到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工作,如愿以偿成为了一位研究地球化学的学者。

  “上山背着馒头,下山背着石头”这句原本形容地质队员的话,也成为了王先彬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科研工作的需要,王先彬经常从兰州回到距自己故乡仅有咫尺之遥的四川威远县,在油气田周边开展各种勘测和研究。

  就这样,王先彬匆匆前往油气田勘测、采集岩石样本,赶回兰州整理成果、撰写学术论文,接着再次踏上征途……转眼间,20年的时光悄然逝去。

  1982年,王先彬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论文《地球深部来源的天然气》,这是我国第一篇公开发表的关于非生物成因天然气的学术论文。在随后的20多年里,王先彬在一系列论著中,系统地阐明了“非生物成因天然气理论”,并通过多次实地考察和分析测试,获得了非生物成因甲烷的同位素地化证据。

  2009年,王先彬等专家指出,在自然界不仅存在非生物成因天然气,而且还能聚集形成商业天然气藏。经过研究估算,松辽盆地26口井所处区带,具有非生物成因特征天然气的储量超过500亿立方米,为世界范围内研究和寻找非生物成因商业天然气提供了典型实例。

  醉心科研:时刻做个“有心人”“科研工作其实就是厚积薄发,要做有心

  人,时时刻刻都要摸索和考虑。”尽管已从事半个多世纪的气体地球化学研究,但王先彬对自己的事业依然充满了兴趣。

  2011年,王先彬去内蒙开学术会议,他不顾舟车劳顿,在会议休息时间来到野外勘测考察。在路上,王先彬乘坐的汽车轧到了一块石头,多年的地质考察生涯,让他立即注意到了这块黑黝黝的石头。他立即让司机停车,走回去把石头捡了起来。

  “尽管看起来不起眼,但我一下就认出这是一块蛇纹石化橄榄岩。”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王先彬依然记忆犹新。回到兰州,王先彬通过多次科研测试,获得了有价值的数据和资料,联想到了研究生命起源演化的重要意义。

  接下来,这些数据和科研构想,全部应用到了王先彬申报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科研项目中。不久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其中,王先彬主持的“蛇纹石化作用和非生物成因氢、甲烷、烷烃”项目榜上有名。

  记者 颜晨 文/图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狄东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