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镜头中的“非遗”舞出西北人的生活和情感
走近非遗传承人“太平鼓王”魏永宏
舞太平鼓
太平鼓已成为村民的快乐生活之源
上午10时,记者进入了这个神秘而又充满激情的村子。记者进入大横路村,村民们正在村里的文化广场自发地组织太平鼓表演。十几名妇女肩挂火红的太平鼓,挥舞鼓槌,气势雄浑。54岁的薛翠花是鼓队中年龄最大的队员。“我54岁了,是太平鼓队里年龄最大的,我们从腊月就开始练,练到正月,每年如此,从不间断,只想让这祖辈留下来的“活”有个传承。
大横路村女子太平鼓队队长梁国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太平鼓曾是独属男人的民俗表演。上世纪80年代,大横路村的太平鼓重达10公斤,只有体格上好的男子才能在翻转腾跃间“人舞鼓舞”地表演“鹞子翻身”。而今,伴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变,留守农村的妇女成了打太平鼓的主力军。2015年,村上把留守的妇女组织起来,组建了一支女子太平鼓队。组队初,村里的留守妇女们都十分积极,踊跃报名,有的是为了强身健体,有的则是出于对这种艺术形式的喜爱。梁国宏说,我们这个女子太平鼓队的平均年龄都在45-50岁,我们这里没有鼓就没有年,每年都要打鼓,我们都组织了好多年了,所以鼓厂也给予我们大力的支持,大家都齐心协力,包括村、政府、社长、百姓们都大力的支持,舞鼓极大地丰富了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木工出身的“太平鼓王”
在皋兰县黑石川乡大横村,魏永宏这个名字几乎是家喻户晓。
第一次见到“太平鼓王”,他身材魁梧,面容和蔼可亲,得知记者想了解“太平鼓”,本来不善言谈的“太平鼓王”竟然像打开了话匣子,说到尽兴时会拿起自己制作的鼓舞起来。魏永宏说:“我是木工,我上的是皋兰县第一届五七学校,当时皋兰县五七学校有五个班,一个木工班,一个锻工班,一个人医班、一个兽医班、一个农机班,就这五个班,我是木工班,木工班里我岁数最小,当时才十几岁。当时学木工没有想到会走上制作太平鼓这条路,想法很简单,就是学门手艺。
后来,制作太平鼓是1980年土地下放以后,周边地方,五墩、西岔、和平三个地方把我们这里原有的太平鼓背了个样品去上海加工,当时我们五七学校的同班同学很多都改行了,我岁数最小我学得透彻些,我就想着按我的行业做个独特的手艺,这就最后选到太平鼓。
“每一只鼓都是我的孩子”
走进魏永宏的兰州太平鼓制作基地,才知道这个制作基地其实就是魏永宏的家。魏永宏说:“这样多好,每一只鼓都是我的孩子,在家里住是最好的。”一进大门,满院子都是各式的大鼓和制作鼓的材料。魏永宏说:“我的鼓厂是80年建的,当时挂的
是皋兰县民间工艺厂,到90年亚运会就一下打响了,我的鼓厂从90年亚运会开始就供不应求了。太平鼓有限公司成立后,还成立了一个近200人的永宏太平鼓艺术团,艺术团的成员全是皋兰的青年,每年都要在国内许多地方巡演,平均每年演出200场左右。不仅兰州太平鼓有了名气,也给该县青年提供了就业机会,队员们基本都是全职的太平鼓手,在外出表演的同时开阔了眼界,也增加了个人收入。提到“太平鼓王”这个称号,魏永宏说:“大家是这么称呼我,我就更想着把鼓做好。目前,我已将鼓发展到旅游产业了,并有更大的目标。
把“太平鼓”培训班办到大学
对于这样一位威武传承人,家里人都希望老人能够安享晚年,但魏永宏却不愿意,他不舍得放下自己深爱了一辈子的太平鼓。“孩子们一直督促让我休息,安享晚年,但我内心一直爱好这个活,我精力也能赶上,许多关于“太平鼓”的想法还没做好,我要为我的一生负责,动了这个鼓,就要把这个鼓做好。“其实,我更大的愿望是把鼓的制作、舞鼓传承下去。我现在也有具体的规划,政府对我进行督促,国家也有补助经费,要把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鼓手艺包括舞鼓传承保护下去。我现在的目标是要在六个学校其中包括西岔小学,黑石小学,石洞小学,还有皋兰四中,皋兰一中,兰州理工大,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再到大学,都设培训班,他们每一周安排两节体育活动课专门打鼓。”从老人的眼神中记者看到了一个威武传承人“太平鼓王”对自己热爱的“太平鼓”事业的坚定信念和追逐快乐生活前行的步伐。
记者 张烁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