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每一个村庄都变成“桃花源”——临洮县“美丽乡村”建设掠影
记者 杨世智 通讯员 漆勇 穆军学
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几千年来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家园。
临洮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按照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让越来越多的乡村变成了一个个“入世”的桃源。
宜业: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
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中说:“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临洮县委书记石琳认为,这句话描写的是桃源中人们的经济生活。临洮是一个传统农业县,土地也是农民的根本,实现“入世桃源”首先得让这块土地能够让农民“宜业”。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临洮县将梯田建设作为解决农民增收的基础性工程。近年来,全县梯田建设的面积连年增长,仅在2015年,全县就完成机修梯田4.06万亩。截至目前,全县已拥有梯田面积35.5万亩,桃源之中“土地平旷”的美好愿景,也在临洮大地上一步步变成现实。
改造土地的同时,县委县政府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个核心,立足实际,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总抓手,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马铃薯、畜牧、蔬菜、花卉、中药材等富民产业,以实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衙下镇党委书记裴琴对特色产业的发展认识明确,说:“乡镇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特色,抓好一个特色产业,就能将乡镇经济带入一个崭新的发展空间。”
截至目前,临洮县马铃薯、蔬菜、中药材和花木的种植面积分别达到了50万亩、22万亩、14万亩和7万亩,畜禽饲养量突破700万头(只),优势产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达80%以上。
产业培育和发展,让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腰包鼓了的农民,对“美丽乡村”建设有了更多的企盼。
宜居:房舍俨然,阡陌交通;
黄发垂髻,怡然自乐
在临洮县太石镇张家岭易地搬迁聚集点,新建的、颇具特色的农家小院依着地势,一字排开,让人很容易想起《桃花源记》中“房舍俨然,阡陌交通”的描述。
易地搬迁户夏虎山,在搬迁之前总是担心搬迁后没办法生活,现实却打消了他的顾虑。他说:“现在不仅住上了新房,养羊的圈舍也盖好了,交通也方便,比山里老村子的环境好多了。”据统计,2015年临洮县新建易地搬迁住宅4440套,改造农村危房6500套。
宜业宜居的,不仅是易地搬迁聚集点。八里铺镇高庙村,山大沟深,出行不便。现在,一条4米宽的硬化路从山下蜿蜒而上直通村庄。近年来,临洮县争取实施全国交通扶贫示范试点县项目,硬化(油化)农村道路1369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由1548公里增加到2917公里,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硬化(油化)路的目标。高庙村村支书站在村头,指着公路介绍:“我们村现在主要种植中药材、养牛羊,路通了销路也畅通了。”
村貌村容美了,乡风村风也变了。近年来,临洮县围绕“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乡村舞台、农家书屋、道德讲堂、城乡环境整治工程等系列探索,《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的情景随处可见。
新添镇机场村乡村舞台所在的小广场,农闲时每天一大早就有很多群众,或跳起了广场舞,或打太极拳。在洮阳镇南街村,文化活动室是村民们经常去的地方。记者采访时,几位村民正津津有味地看书,一位青年还在上网查找温室黄瓜种植的技术资料。近年来,这个村依靠科技,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和畜禽养殖,涌现出了许多蔬菜、花卉种植和商品鸡养殖大户、饮食品加工大户、生猪贩运户等,形成了“家家有产业,户户有生意”的局面,全村年产值达1700多万元。
对于这些变化,洮阳镇西关社区居民张海林深有体会:“以前,村子里的人放下农活没事干,有的人还参与过赌博。现在大伙空闲时间健身、读报,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生活充实多了。”
宜游: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如今的临洮乡村,房屋翻新了,硬化路修到了家门口,自来水通上了,沼气用上了,以前房前屋后的垃圾不见了。不少村庄焕然一新,不仅宜业、宜居还宜游。
近年来,临洮县依托当地马家窑等厚重历史文化资源和洮河、岳麓山等独特的自然资源,结合田园风光、特色产业和民俗风情,大力挖掘“文化旅游”的巨大潜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周边游客。春节这几天,虽然天气寒冷,但县城周边农家乐暖烘烘的热炕、农家口味的“大锅台”、现烤的洋芋红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农家的年味”,也呈现出了《桃花源记》中“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情景。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为群众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收入。农民渐渐发现,原来“美丽”也是乡村的巨大资源。目前,全县农家乐已超过140家,直接从业人员达1000余人。美丽乡村建设,为做大、做强、做精以“吃在农家、住在农家、游在农家、乐在农家”为核心的临洮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品牌,努力走出一条“以农为本、农中有旅、以旅促农、强农兴旅”的新路子,提供了最为坚实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