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理论频道
投稿

习近平治国理政鲜明的科学思维方式

2016-02-25 08:36:00 来源:求是 作者: 责任编辑:张玉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思维是无形的,但是为了创造出有形的具有时代气息的东西,就有必要将思想表达出来。”在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以直面现实和未来的雄心壮志,直面世界和全球的开阔胸怀,高瞻远瞩、率先垂范、辛勤耕耘、锐意进取,形成了科学的思维方式,显现出鲜明的中国风格、显著的时代特征、宽广的国际视野以及娴熟的治政艺术、独特的人格魅力,正引发思想领域的时代变革。科学地认识这些思维方式,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新阶段、治国理政进入新境界意义重大。

  一、实践出新的理论思维

  理论思维指以科学的原理、概念为基础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理论思维指引发展实践,发展实践丰富理论思维,理论思维与实践的结合是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在全球气象万千的发展史充分证明,偏离科学理论的实践注定止步不前,违背实践的理论必然苍白无力。

  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各种社会思潮,习近平总书记运用理论思维保持政治定力、增强头脑清醒、引领发展自觉、深化改革实践。成功地运用唯物论中实事求是的观点向世界解析中国国情及特点、运用唯物辩证法中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阐述经济体制改革,活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等通俗易懂的语言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群众史观标注到新高度。理论贵在创新。面对新状态、新阶段、新格局、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主动认识变化、重视不同、崇尚创新,在新与旧、继承与开创、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中解决中国问题、激发中国活力、展现中国魅力,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写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融会贯通的旗帜上,不断提升民族发展新高度、构造治国理政新布局、开创全球治理新格局、拓展人类空间新涵义。“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提出,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展现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跨越“卡夫丁历史大峡谷”的活力与魅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顺民心、合民意,在应对挑战、迎接未来中,增强了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实践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正着眼于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休戚与共,开拓发展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宽广的全球视野;“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乌镇的声音响彻全球,建设网络强国,开辟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疆域。

  二、观照现实的问题思维

  历史从来都是在直面问题中展开波澜壮阔的画卷。问题思维是从既存的问题出发,认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空间的视野来自站立位置的高度,发展的深度来自解决问题的力度。面对复兴的历史重任、现实的问题困扰、未来的使命召唤,只有树立起应有的问题思维,才能解开认知困惑、消除思想障碍、廊清治理思路、抢占发展先机,赢得时间,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当代中国,发展大势下,击楫奋进在中流令人酣畅,众多难啃的硬骨头也使人望而生畏。“人治大于法治”的思维仍在作崇,经济增速一路高歌仍难掩众多企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最低端,如火如荼发展的全球历史文化、文化产业使得中华文化的复兴到了紧要关头,老百姓的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并未因经济总量突飞猛进上升到应有高度,高发、频发的腐败案件凸显制度的篱笆尚未扎紧,等等。尤其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下,诸多深层次矛盾开始爆发,使得转型与调整的压力在市场疲弱的大环境下逐步放大。难点并未消除,热点又接踵而至。PM2.5频频爆表、交通拥堵不堪、房价居高不下、水资源短缺明显、城市管理粗放、应急滞后等不断挑战人民生产、生活新极限。应该看到,中国面临痛点、难点、热点相互交织,解决问题的难度可想而知。习近平总书记树立起强烈的问题思维,在中国梦的宏大目标下,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有准确研断,对依法治国有成熟方略,对文化发展有远见卓识,对民生事业有炽热情感,对生态文明有整体部署,对党建有断腕决心。通过转型发展优化经济结构、抓“关键少数”推进政治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关注民生抒写公平正义、实施绿色战略建构生态文明、反腐倡廉回归政治本源、政治建军锻造钢铁长城,不断重构中国发展方式、重建中国官场生态、重造中国价值体系、重塑政党执政形象、重现中国新秩序。

  三、互联互通的全面思维

  世界因包容而多彩,思维因全面而深邃。思考全面才能在总揽全局、统率各部、协调各方中有大定力、大气魄、大战略、大格局。“木桶理论”也告诉我们,长短参差不齐必然带来发展的蹩足与失衡。全面思维是既看到点也看到面,既看到过去也看到未来,既看到中国也看到地球,既看到人也看到环境的思维方式。全面思维方式是治国理政擎天大柱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思路清晰地贯穿着这一先进思维范式。

  从整体布局而言,我们既牢牢抓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又协调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以及军队和国防建设,各领域的协调推进凸显民族复兴的恢宏气象。具体到全面深化改革,就充分发挥试点对改革全局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四梁八柱”的改革框架日渐清晰。上任伊始,习近平总书记用“雄关漫道真如铁”、 “人间正道是沧桑”、 “长风破浪会有时”形容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体现着承接过去、连接未来的全面思维方式。总结昨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宏大愿景,点燃了13亿华夏儿女的共同心愿;面对今天,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用改革创新激发内生活力,用民主法治保障公平正义;“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展望明天,海洋强国、美丽中国、文化强国、法治中国、网络强国、制造强国、知识产权强国、贸易强国、平安中国、创新强国必将开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灿烂前景。习近平总书记既看到蓄势待发的中国又看到疾速浩荡的世界,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和力度,真正做到“改革不停步开放不止步”,深情拥抱世界。“新型国际关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中国倡导的外交理念也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合作”、 “世界”等词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这些看似平凡的词汇,折射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治国理政全面整体的思维方式。环境塑造人,人改变环境。从苍山洱海的深深叮嘱到全球气候大会的中国发言,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到“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一幅让人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中国跃然纸上。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政治的全面进步、文化的全面复兴、社会的全面改善、生态的全面恢复、党建的全面提升正是全面思维方式的灵魂和真谛。

  四、走向世界的规则思维

  “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思维是以法律规则为基准,遵守规则、尊重规则、依据规则、运用规则进行的思维方式,既是中国传统,也是人类智慧结晶。今天,小到过街红绿灯的遵守,大到国际规则的制定,规则意识深入人心,在逐步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已不是“地球村”的看客,而是规则的参与者、倡导者、制定者、贡献者。规则思维崇尚先定规则再出牌的思维范式,是对以往边出牌边定规则的传统思维的根本性颠覆。

  依规治国建设法治中国、依规治党重塑政治生态、依规立世构建和谐世界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规则思维的集中体现、精髓所在。第一个宪法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在规则思维的指引下,在国家根本大法的支撑下,一系列既关乎国家事业又关系人民生活的大政方针在中国渐次落地。从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草案)》全文对外公布,规则思维从传统的领地、领海、领空延伸到了虚拟的网络空间。社会民生领域,全国高考不分文理科、全面二孩政策、机关事业养老保险金并轨等一项项具体设计把规则思维治国引入佳境。“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用规则思维依法治党贯穿党建工作全过程,世人瞩目,在“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基础上着重建立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反腐新机制,依法、依规治党也比任何时候都严格、严厉。我们有理由深信,通过规则思维的全面应用,在中国消除各种形形色色的潜规则、暗规则,让规则成为高悬国民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习近平总书记的规则思维还体现在中国勇于走出去,敢于在国际舞台上发声,成为全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从非洲梦、美洲梦的提出到跨越全球的国事访问,从博鳌亚洲论坛到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等国际重要会议活动,中国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广泛和深远影响的中国倡议、中国方案。不仅反映了中国领导人对世界潮流的基本判断、对中国承担的国际角色的认知和定位,更显现出在世界发展大势下对未来国际关系和规则的建构,中国正从规则的接受者向制定者、被动参与者向主动塑造者、外围协商者向核心决策者转变,是对全球规则文明的大探索、再创造、新贡献。

  潮涌催人进,风正好扬帆。习近平总书记的理论思维、问题思维、全面思维、规则思维脉络清晰,相辅相成,渐次展开。理论思维是本,问题思维、全面思维、规则思维是流,共同引领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攻坚克难,朝着“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作者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其中黄正平为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文章来源:求是 责任编辑:张玉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