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人物
投稿

【陇原故事】爱让我们在一起

2016-02-24 09:15:11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狄东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爱让我们在一起

  杨崇喜幸福的一家

  家与家不一样,人与人不同。有的家庭,尽管看起来朴素、平淡,装修的不豪华,没有什么富丽堂皇的家具,但只要一进家门,一股和谐温馨的氛围就扑面而来,让暖洋洋的温情在家里流淌。从踏进退休老人杨崇喜家的第一步起,记者就感受到了这种暖暖的氛围。

  杨崇喜是转业军人,从老家庆阳宁县当兵去西藏那曲,1971年复员后,到甘肃化工机械厂工作,一直到2002年退休。

  尽管退伍多年了,从杨崇喜的身上依稀还能见到军人的英姿,腰板硬朗,精神矍铄。杨崇喜生育了一个儿子,三个女儿。如今,儿女们该出嫁的出嫁,该娶媳妇的娶媳妇。平时,杨崇喜和儿子在一块生活。和大女儿家很近,住在同一幢楼上。一到逢年过节的时候,三个女儿带着女婿和孩子们都来看望他们,嘘寒问暖,一家人过的幸福而又恬然。

  无私之爱让家更温馨

  就像大多数老百姓一样,杨崇喜一家的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幸福美满。记者采访中发现,有一种无私的爱,在默默影响着这个朴实无华的家庭,影响着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原来,杨崇喜没退休前,厂里有一对工人夫妇无儿无女,日子过得比较艰辛。杨崇喜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就悄悄地担负起了照料两位老人的责任。

  春天,阳光明媚的时候,杨崇喜带着两位老人在滨河路散步、踏青;夏天,杨崇喜帮老人洗衣服,擦玻璃,搞卫生。还常常陪老人聊天谈心,帮助他们驱走寂寞。秋天,杨崇喜买来时令水果,让老人品尝;冬天,杨崇喜为老人劈柴生火,买米买面。两位老人有个头疼脑热的,杨崇喜也是忙前忙后地到处找医生,看病取药,让两位老人感动不已。

  1998年老大爷去世,杨崇喜又不辞辛苦地操办了丧事。大爷走后剩下老太太一个人孤单生活,杨崇喜还是一如既往照顾,直到2007年把老太太也养老送终。院子里还有一位84岁的孤寡老人,也是杨崇喜悄悄地一直在照顾,直到去世。

  “照顾了很多年,也有了感情了。”杨崇喜说,现在,每到清明时节,杨崇喜除了给自己去世的亲人扫墓祭奠外,也给他平时照顾过的几位老人上坟烧纸。

  相濡以沫走过岁月长河

  杨崇喜多年来照顾这三位老人的事,他的老伴杨雪英也很支持这么做。她说,谁都有老的时候,特别是无儿无女的老人,到年老的时候更可怜。“我们家老杨在帮助他们的时候,我从来没反对过,而是和老杨一起,帮助照料他们。”

  杨雪英今年65岁了,患三高已多年。和杨崇喜风风雨雨共同走过了几十年。在杨崇喜和记者交谈的过程中,她静静地待在一旁。“你们几十年是不是没吵过架、红过脸啊?”记者问道,“当然有啊。”杨雪英笑呵呵地说,“老百姓居家过日子,一辈子没红过脸的两口子我没遇见过。谁家没个磕磕碰碰的事呢?年轻的时候,年少气盛,我和老杨吵个嘴,红个脸的事情不是没有。吵过就过了,就像刮过一阵风,完了就又好了,两口子不记隔夜的仇。现在想吵也吵不起来了。”其实想想也是,既然能照顾非亲非故的老人十几年,那这种爱的氛围自然洋溢在这个朴实无华的家里,每一个人都在传递着爱心,感受到爱的熏陶。

  婆媳至亲全家和乐

  常言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其中一本就叫“婆媳经”。在家庭中,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最明显和最常见的,是出现在婆媳关系上。婆媳不合,不少人提起就摇头叹息。和别的家庭不一样的是,即使杨崇喜的儿子结婚了,但仍然和他住在一起。这里面有经济因素的制约,但更多的是婆婆的贤惠和儿媳妇的孝顺。

  杨崇喜的儿媳妇在小西湖义乌商贸城的一个小公司打工。每天早出晚归,工作比较辛苦。儿媳妇是榆中人,一个朴实的农家子女。自从2006年嫁到杨家来,从没吵着分家单独过,也从未和婆婆杨雪英红过脸。杨雪英说,她从来不把儿媳妇当成外人看待,她就是自己的亲闺女。儿媳妇每天工作辛苦,在家里就不让她再受累了。儿媳妇下班回到家,杨雪英早早地把饭做好,让她和家人一起吃上热乎乎的饭菜。“每天我负责做饭,她负责洗锅。”杨雪英说,“吃完饭后,我就和老杨去滨河路上遛弯去了。儿媳妇就在家里辅导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的功课。”

  俗话说:“婆媳亲,全家和。”在杨崇喜的家里,婆婆理解儿媳妇的累,儿媳妇也感恩婆婆的好。婆婆媳妇相处的如此融洽,也让周围的邻居羡慕不已。

  杨崇喜说,我们大家开开心心的生活,相互扶持,相互宽容,就是幸福,我们就是幸福的一家人。杨雪英说,比起那些没有亲人的人来说,我们已是天上的花朵,每一天都有至亲至爱的人在陪伴。在伤心流泪时,有人安慰;在快乐时,有人与你一起分享;在郁闷时,有人陪你聊天。是爱,让我们这个大家庭每天开开心心聚在一起,更加相亲相爱。

  记者 赵万山 文/图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狄东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