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人物
投稿

酒泉八旬老太吴桂芳一甲子的“缝补”人生

2016-02-01 09:06:18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作者: 责任编辑:张文良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八旬老太吴桂芳一甲子的“缝补”人生

  面对顾客,老人总是和气商量。

  俗话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曾几何时,手持剪刀量体裁衣是一份香饽饽的职业,如今已被现代潮流冲淡。但在酒泉市肃州区月亮湾小区的一间平房里,80岁的老裁缝吴桂芳依然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穿针引线,缝缝补补。老人将近一甲子的日子,未曾中断,其中苦乐自知。

  A “一辈子除了生儿育女就做了缝缝补补这么一件事儿。”

  去年12月15日上午,酒泉市肃州区新城区与老城区接合处的月亮湾小区门口车来人往,马路西面一排陈旧平房当中,一间没有招牌的裁缝店很少引起路人的目光。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子,一张长约2米的条型台面上台布已经褪色,上面的竹尺、剪刀,连同两台缝纫机,都显得很古旧。

  此时,一位个头娇小、满头银丝、戴着老花镜的老太太,时而穿针引线,时而坐在缝纫机前踩着脚踏板,神情专注。

  “来了啊!外面很冷吧!快进来热和热和。”听到有人进门,老太太操着山西方言打招呼。

  一名小伙子拿出一条新买的牛仔裤要做裤边,老人停下手中的活,拿起软尺仔细量了量裤长。接着,划线、裁剪、锁边,再用老式蒸汽熨斗轻轻烫熨,不到十分钟裤边就做好了。

  “穿上试一试。”

  “不用了,您老的手艺,我放心。”

  “这娃,让你试就试试,试过了大家都放心。”

  老人带着疼爱的口气似乎不容商量。小伙子穿上后,转身让老人看。

  “这就对喽!合适!”老人拍了拍小伙子的脊背,转身忙活。

  老人名叫吴桂芳,祖籍山西,1955年,跟随在部队服役的丈夫到酒泉定居,在酒泉被服厂谋得一份工作,自此与缝纫结缘,以此为生,从未间断。“那个年代没上过几年学,心想学裁缝不费事儿,没想到这一干就是一辈子啊!”和记者聊天,老人的手、眼很少离开手中的针线。

  上世纪九十年代,吴桂芳所在的被服厂解散了,她租了门面,带着女儿开办裁缝店。那时的裁缝店,生意还算可以。母女俩飞针量剪,你裁我缝,有时精心设计,总能让顾客满意而归。

  这些年,很少有人做衣裤了,裁缝店的生意主要是缝缝补补。女儿前几年去了兰州,老人便独自守候这个店。“一辈子除了生儿育女就做了缝缝补补这么一件事儿,快60年了,真快啊!”老人感叹。

  辗转多年,吴桂芳的裁缝店换了好几个地方,但那台她1964年买的缝纫机一直跟随着她。老人说,这台缝纫机就像忠实的老朋友一样,用起来很顺手。

  B “手艺和诚信就是招牌,不能让顾客花冤枉钱。”

  吴桂芳老人的店面很不起眼,甚至有些难找,采访期间,时不时就有顾客来,看上去和老太太都很熟悉。小屋很拥挤,但很温暖。

  李先生拿一件男式皮衣让老太太换个拉链。老人摊开衣服反复检查后直言:“这衣服不用换拉链,换个拉链头就行了。”李先生很固执,执意换拉链,老人也不“示弱”,一边动手拆拉链头,并按照自己的判断操作。“这个拉链还是新的,干嘛非要换呀!换一个拉链要35元,换个拉链头几块钱就够了,没必要花冤枉钱。”

  拉链头很快被换好,李先生仔细试验后非常满意,笑呵呵地说:“现在像您这样做生意的人很少喽!”

  前来的顾客,有的等着要拿走衣物,老人会调剂一下别的活,做好了让顾客试试她才放心。当时不能做好的衣裤,老太太会约定时间让顾客来拿。老人说,手艺和诚信就是招牌,不能让顾客花冤枉钱,也没有人从我这冒领过什么。

  面对一针一线,吴桂芳十分严谨,很有耐心。“别小看缝缝补补这些针线活儿,走针穿线也得走到位置上。人用心了,针线就听话,人不用心,针线就会走样。”

  一位中年女子挑开门帘进屋就喊:“张妈妈,把我的这条棉裤改瘦一些!”吴桂芳的老伴姓张,一些上了年纪的老顾客都称呼她为“张妈妈”,刚刚进门的王女士就是一名老顾客。老人接过裤子开始拆裤缝。

  王女士一边帮着拆另一条裤腿的裤缝,一边夸赞老人的手艺。“张妈妈的的手艺让人信赖,针脚细腻,我经常来这儿”,王女士说,幸亏有张妈妈,一针一线为很多人帮了大忙。“变旧为新是张妈妈的拿手活,穿针引线就更不在话下了。”

  裁剪、缝线、熨边,一条臃肿的棉裤瞬间变了新模样,王女士笑着说,“这次肯定行”,高兴地拿着衣服离开了。

  C “人活着不干活干什么!

  有个干的还能多活几年。”

  渐近中午,门外的鞭炮声、汽车噪音等嘈杂声此起彼伏,但这些声音丝毫不会让吴桂芳分心。老人的视力不太好,时不时摘下老花镜揉搓着眼睛,穿针引线时会在窗户前借光,自嘲“不中用喽!”

  在老人的工作台面上放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上面是用铅笔或圆珠笔绘制的衣裤轮廓,还标有一些数据。老人告诉记者,这些图样是她和女儿早些年设计的服装样图,现在很少用了,但她有时候也会翻一翻看一看,有一些图样会让她想起一些事儿来。“那时候做服装,不管生活装还是演出服,都难不倒我们母女的”,老人自豪地说。

  提及服装设计,老人自有见识,但她又自嘲:“可惜我不识字,斗大的字识得三个,画图写字是女儿弄的,我只不过是动动嘴皮。”

  裁缝店现在的生意,就是些零碎活,老人在碎布头、穿针引线缝缝补补中度量着岁月,渐渐惨淡的生意并不让她觉得失望。

  老人有四个儿女,都很孝顺,他们不希望老人这么大年纪了还自己动手忙活,无数次劝说母亲休息,安享晚年,但老人觉得这门手艺养活了她半辈子,也让她开心了半辈子,丢掉了舍不得。“一天不摸缝纫机就觉得浑身没劲,就算是图个心情吧!”孩子们拗不过,只好每天打好几个电话问寒问暖。

  顾客没有以前那么多了,但吴桂芳老人店里的笑声从来都没有间断过。虽然她挣不了多少钱,但这是她和新老朋友交流的地方,是她为心情寄存快乐因子的库房。老人虽然年届八十,但她身体硬朗,说话幽默风趣,邻居和朋友们有事没事总喜欢在她店里聊天。老人说,这就是生活,人人都有自个的天地和快乐。

  “除了缝改衣服,我还会做鞋垫,家里男女老少的鞋垫都是我做的,自己做的鞋垫穿着舒服。”吴桂芳告诉记者,做这种生意,碎布头很多,丢了感觉可惜,她就变废为宝,闲暇时做个鞋垫什么的小物件,顾客愿意买就卖给顾客,卖不出她就拿回家里送给家人和亲朋好友,她觉得做这些零碎活儿就像是给饭菜里撒调料,有味儿。

  年届八旬还辛苦劳作,老人自有她的理由。

  “人活着不干活哪能行!只要我还能动,我就会把这个裁缝店开下去。干多干少先干着,能挣个房钱就不亏。人嘛!有个干的好一些,多干点活累不死,还能多活几年”,吴桂芳老人笑呵呵地应答。

  中午12时15分左右,老奶奶兜里的老人机响起来。接过电话,老人笑呵呵地告诉记者,是她儿子叫她回家吃饭呢。把剪刀、竹尺、粉笔等家当一一回归原位,整理好顾客交来的衣裤,老人锁好门、装好钥匙,拍拍衣兜才转身,低声哼着小曲儿步行回家,步履不失矫健。乡邻店铺的店员们见到老太太大都欠身问安,老人和蔼地打着招呼。

  文/图 首席记者 董开炜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责任编辑:张文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