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央媒看甘肃
投稿

甘肃表彰质量先进企业 谋划质量强省“一盘棋”

2016-01-22 09:59:52 来源:中新网 作者: 责任编辑:狄东阳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原标题:甘肃表彰质量先进企业谋划质量强省“一盘棋”

  中新网兰州1月22日电(崔琳)“当前,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下行压力较大,在‘三期叠加’大背景下,影响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实际上是高质量、高水平的有效供给不足。从甘肃来看,科技含量高、质量水平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更少,应当鼓励省内广大企业以质量创新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稳步推动甘肃经济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甘肃省副省长夏红民21日表示。

  当日,甘肃省质量发展大会在兰州举行,一批质量先进企业受到表彰。夏红民介绍,过去的一年中,甘肃各级各部门全面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5年行动计划,天水、金昌两市获批筹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天水市成功入选“2015年度‘质量之光’质量魅力城市”全国10强,定西市安定区被命名为“全国马铃薯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质量强省战略稳步推进。

  “2015年,甘肃省新增2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8件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349个,全省有152户企业的173个产品获得甘肃名牌产品称号,甘肃名牌产品总数达到498个,品牌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夏红民补充道。

  值得一提的是,甘肃注重突出加强标准化区域协作,与陕西等7个西部省份组建了“新丝路标准化战略联盟”,首次发布了涵盖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四大领域的《甘肃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和《甘肃省检验检测机构统计报告》,为政府提高质量宏观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

  夏红民指出,今后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一方面,中国要实现“两个翻番”目标,今后五年的经济就必须保持中高速增长,而且不能靠新一轮大干快上,要考虑更长远时期的发展要求,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更有质量和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建成高质量的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

  另一方面,中国要牢固抓好质量安全这条底线,保障和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突出质量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质量的新要求、新期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质量保障。

  对此夏红民强调,认识做好新常态下的质量工作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夏红民说,谋划甘肃质量强省“一盘棋”,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将质量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积极服务于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等与甘肃相关联的重大战略实施,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同时,要加快培育一批区域特色鲜明、质量标准水平先进、品牌带动辐射作用强、块状集聚效应明显的知名品牌示范区;要积极完善质量品牌激励政策,以优势骨干企业为主,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政策引导等手段,培育和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市场竞争力强的甘肃品牌,例如:甘肃的《读者》。

  夏红民还提出,标准是质量的重要技术基础,应围绕服务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建设”和加快构建向西开放平台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技术标准体系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完善政策和技术法规体系,加强标准创新激励和监督;积极实施“标准化+”行动,实现标准化与技术创新、现代农业、先进制造、生态文明、消费升级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力,助推甘肃经济提质增效和持续的发展。

  对于质量违法行为,甘肃今后将压力打击。同时,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各类质量违法专项行动,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集中整治一批重点产品、重点行业、重点区域,规范市场秩序,优化市场环境,切实维护民众的健康安全。

  此外,甘肃要求各部门紧盯每年度确定的质量发展工作目标任务和国务院质量工作考核整改方案,及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时限要求、责任部门和具体责任人,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推进各项质量发展重点工作落实。对工作不力、责任不落实、完不成责任目标的要进行公开曝光,对工作失职渎职、造成的重大质量事故和人民财产损失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员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

  据介绍,甘肃省财政将逐年加大对质量工作的投入力度,保障质量监督抽查、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品牌培育发展、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质量人才建设等工作必需的经费,加大对质量提升、新产品研发、技术改进和节能减排方面的资金投入,促进质量创新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完)

文章来源:中新网 责任编辑:狄东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