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西峰:一纸“军令状”带来山村巨变
通讯员 巩晓静 张烨
一场冬雪过后,西峰区显胜乡毛寺村银装素裹。往年,这个天气,村民们早已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但是映入笔者眼帘的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陇东冰雪健身基地的工人们忙着收拾装饰一新的服务大厅;村民们忙着准备向游客出售的土鸡蛋、豆子、黄酒等农家土特产;村干部忙着搞协调服务……村子里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源于2015年7月28日村党支部书记毛颖敏从西峰整区脱贫誓师大会上带回来的一纸“军令状”。
西峰区是省级“插花型”贫困县区。“插花”不仅意味着贫困,还意味着贫困户居住分散,他们大多居住在塬边咀梢,自然条件差。作为西峰区最偏远、贫困的村落,毛寺村就属于这些“插花型”中的一角,受自然地貌约束,这里的农民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缺水、短电、交通不便成了村民致富路上的“绊脚石”。
为了实现2015年整区脱贫的目标,在誓师大会上,西峰区15个联村县级领导、16个行业部门、7个乡镇、15个贫困村,一起向区委、区政府立下了整区脱贫“军令状”。毛颖敏代表的毛寺村就是这15个贫困村中的一个。
在这纸“军令状”上,道路、饮水、住房、产业等关乎农民“衣食住用行”的16项内容都成了必须完成的硬任务。
“实施22户危房改造、修建集中式管道饮水工程、完成黑老锅景区步道、养羊养牛、修建钢架大棚……一看到这么多工作,要在当年底完成,真是发愁!”毛颖敏说。
令毛颖敏没想到的是,与“军令状”一起配套的,还有为15个贫困村各确定的一名包抓县级领导,整合帮联单位、乡镇书记(乡镇长)、非公企业等8支攻坚力量的驻村工作队、85名大学生村官、100名农业技术人员、210名双联干部……
他一下子有了底气。“军令如山”。在“军令状”的威严态势下,西峰区从上至下万名干部,纷纷走村串户,活跃在田间地头,帮助贫困村做规划、联系项目、找路子……
签下了“军令状”,落实不到位等于是纸上谈兵。西峰区随即还出台了一系列“刚性”的制度对帮扶责任人进行督促落实,坚持一周一督查、半月一汇报、一月一通报,及时查缺补漏,全程跟踪问效,以目标倒逼责任,以时间倒逼进度。对在省市考核验收中拖了全区后腿的,实行“两个硬淘汰”,即7个乡镇党委书记中淘汰最后一名,17个职能部门一把手中淘汰最后一名。
一系列的约束机制,使得如今西峰区最偏远的山村,有干部驻守;最贫困的群众,有干部帮扶;最头疼的问题,有干部解决。昔日贫困的山村有了人气,有了生气,也有了蓬勃的朝气。
“因为区里实行的是倒排序法,毛寺村是西峰区15个贫困村中贫困程度最深、帮扶难度最大的‘硬骨头’,所以扶贫任务理所当然地落在了区委书记的身上。”西峰区扶贫办主任李本文说。
毛颖敏说,庆阳市委常委、西峰区委书记章志兼包抓毛寺村以后,经常深入农户家中,和村民们坐在炕头算收入、问想法、谈未来,专门邀请省内外专家前来毛寺村实地勘察,寻找发展门路,走出“旅游+扶贫”的新路子。
“一业兴带动百业兴”,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毛寺村还根据“军令状”任务,加大了设施瓜菜、规模养殖、品牌劳务、生态苗林四大产业开发力度。在外地打了5年工后辞职回家的村民毛继峰告诉记者:“看着村上现在新建了钢架大棚、鱼塘、羊圈,还给我们发放了5万元贷款,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我现在觉得回家创业这条路走对了。”
走上了水泥路,亮起了太阳能路灯,搬进了干净整洁的居民点,住上了新楼房。“现在我们村被帮扶干部打扮成了要啥有啥的暖窝窝。以前我们农民的日子就是地里家里两头跑,农闲时就去外面搞副业挣钱,现在不仅能在家门口挣钱,还能到广场锻炼身体,你说我们现在的日子美不美!”村主任毛锦社说。
“军令状”折射出的山村巨变不仅仅反映在毛寺村,也体现在其他14个贫困村子里。目前,西峰区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796元,100个行政村实现了农村产业发展资金合作社全覆盖,向2889户贫困户发放了精准扶贫专项贷款1亿元……各村的“军令状”任务已经全部完成,正在进行逐项考核,预计2015年3291户1.31万人将告别贫困,实现整区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