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脱贫“军令状”带来山村巨变
2015年12月29日,西峰区显胜乡毛寺村热闹非凡,历时一年的陇东滑雪场项目建成投用。“滑雪场的建成投用,拓宽了我们村发展乡村旅游的空间,对群众发展农家乐,销售土特产带来了便利。”村支书毛颖敏说。从村里一路走来,白墙青砖的居民安置点显得古朴大方,新建的观光点人头攒动,村民们忙着准备向游客出售土鸡蛋、土鸡、豆子、黄酒等农家土特产……毛颖敏告诉记者:“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是我去年7月28日从西峰整区脱贫誓师大会上带回来的‘军令状’带来的。”
西峰区是省级“插花型”贫困县区。“插花”不仅意味着贫困,还意味着贫困户居住分散。在西峰,贫困群众大多处于塬边咀梢,自然条件差。而毛寺村就属于这些“插花型”中的一角,受自然地貌约束,这里的农民祖祖辈辈靠天吃饭,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缺水、短电、交通不便成了村民致富路上的“绊脚石”,因而也是西峰区最偏远、贫困的村落,人均纯收入位列全区倒数第一。
为了实现2015年整区脱贫的目标,在整区脱贫誓师大会上,西峰区15个联村县级领导、16个行业部门、7个乡镇、15个贫困村,一起向区委、区政府立下了整区脱贫“军令状”。毛颖敏代表的毛寺村就是这15个贫困村中的一个。
在这纸“军令状”上,道路、饮水、住房、产业等关乎农民“衣食住用行”的16项内容都成了“无条件”完成的硬性任务。与“军令状”一起配套的,还有为15个贫困村各确定的一名包抓县级领导,整合帮联单位、乡镇书记(乡镇长)、非公企业等8支攻坚力量,驻村工作队、85名大学生村官、100名农业技术人员、210名双联干部……最偏远的山村,有干部驻守;最贫困的群众,有干部帮扶;最头疼的问题,有干部解决。一时间,昔日贫困的山村有了人气,有了生气,也有了蓬勃的朝气。
毛颖敏告诉记者,“军令状”的签订,着实让他烦恼了好一阵子。“实施22户危房改造、修建集中式管道饮水工程、完成黑老锅景区步道、养羊养牛、修建钢架大棚……这么多工作,时间又紧,把人都快愁死了!”毛颖敏扳着指头算道。
可是“军令如山倒、军中无戏言”,在“军令状”的威严态势下,西峰区从上至下万名干部,人人都犹如装上“马达”一样,纷纷走村串户,活跃在田间地头,帮助贫困村做规划、联系项目、找路子……
“因为区上实行的是倒排序法,毛寺村是我区15个贫困村中贫困程度最深、帮扶难度最大的‘硬骨头’,所以扶贫任务理所当然的落在了区委书记的身上。”西峰区扶贫办主任李本文说。
毛颖敏说,区委章书记包抓毛寺村以后,经常深入农户家中,和村民们坐在炕头算收入、问想法、谈未来,专门邀请省内外专家前来毛寺村实地勘察,寻找发展门路,走出“旅游+扶贫”的新路子。
签下了“军令状”,落实不到位等于是纸上谈兵。西峰区随即出台了一系列“刚性化”的制度对帮扶责任人进行督促落实,坚持一周一督查、半月一汇报、一月一通报,及时查缺补漏,全程跟踪问效,以目标倒逼责任,以时间倒逼进度。对在省市考核验收中拖了全区后腿的,实行“两个硬淘汰”,即7个乡镇党委书记中淘汰最后一名,17个职能部门一把手中淘汰最后一名。
“一业带动百业兴”,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毛寺村还根据“军令状”任务,加大了设施瓜菜、规模养殖、品牌劳务、生态苗林四大产业开发力度。在外地打了5年工后辞职回家的村民毛继峰告诉记者:“看着村上现在新建了钢架大棚、鱼塘、羊圈,还给我们发放了5万元贷款,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我现在觉得回家创业这条路走对了。”
走上了水泥路,亮起了太阳能路灯,搬进了干净整洁的居民点,住上了新楼房。“现在我们村上三天两头的看见市上、区上的领导来嘘寒问暖,村子被帮扶干部打扮成了要啥有啥的暖窝窝。以前我们农民的日子就是地里家里两头跑,农闲时就去外面搞副业挣钱,现在不仅能在家门口挣钱,还能到广场锻炼身体,你说我们现在的日子美不美!”村主任毛锦社说。
“军令状”折射出的山村巨变不仅仅反映在毛寺村,也体现在其他14个贫困村子里。目前,西峰区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796元,100个行政村实现了农村产业发展资金合作社全覆盖,向2889户贫困户发放了精准扶贫专项贷款1亿元……各村的“军令状”任务已经全部完成,正在进行逐项考核,预计当年底3291户1.31万人告别贫困,实现整区脱贫。(记者 张文智 通讯员 巩晓静 张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