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装备制造业迎来“走出去”黄金时代
作为我国重要老工业基地之一的甘肃,装备制造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一带一路”、自贸区等战略部署,给我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给装备制造业“走出去”铺好了路。
装备制造业受益“一带一路”
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甘肃,具备较强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基础和潜力。在今年的省两会上,民盟甘肃省委员会对我省装备制造业做了详尽调研后,向政协甘肃省十一届四次会议提出了提案。
近年来,通过“工业强省”、《甘肃省振兴装备制造业行动计划》、《甘肃省装备制造业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战略的实施,我省已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呈现出以传统石化通用设备、电工电器、农用及工程机械等为主体,以新能源装备、集成电路封装及高端电子专用设备等为新增长点,骨干企业为龙头,大、中、小型企业相结合,产值快速增长、附加值不断提高、优势特色不断提升的特点。
据统计,2015年一季度,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2.7亿元,同比增长15%,高于甘肃省工业平均增速7.4个百分点。但是,由于甘肃装备制造业主要是依托本土市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程度较低,在国内装备制造业分工中处于中下游地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在国内外价值链分工中面临着更大的低端锁定风险,与其他省份,特别是东部沿海省份相比,我省装备制造业对外贸易的开放程度和规模仍然较低。加之西北五省区装备制造业结构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同类产业竞争日益激烈。
在“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加快我省装备制造业“走出去”,不仅是加快我省保增长、调结构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摆脱“多而不精”的困境
目前,我省装备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既面临提升发展的难得机遇,又面临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和素质性问题的艰巨任务。
民盟甘肃省委员会调研后认为,就目前来看,甘肃省装备制造业“走出去”仍面临一系列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甘肃装备制造业虽门类齐全,但行业规模与企业组织结构不尽合理,传统优势的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发展较好,而高技术含量的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等发展缓慢。同时,产业同构化现象依然存在,全省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仅有38户,民营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依然较少。
另一个更为主要的问题是,甘肃装备制造业的创新投入与转化能力低。2013年甘肃省制造业R&D经费内部支出37.43亿元,占当年制造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为6.61%,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1%,科技创新投入仍偏低,制约了自主研发水平的提高。行政性政策因素导致产学研衔接程度依然较低,制约了科技研发向生产的转化。
对外开放程度及产业关联度也较低。甘肃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落后于东中部省份,装备制造业市场对外开放程度较低,产品出口市场较为集中,引进外资较少,缺乏开放条件下的有效竞争。甘肃装备制造业产业内分工程度有限,上下游产业关联程度不高,产业间缺乏统一与协调,限制了产业的集聚和竞争力的提高。
应抓住向西开放的政策红利
民盟甘肃省委员会提案建议,甘肃装备制造业应抓住向西开放的政策红利,扩大装备制造业的对外贸易,推进装备制造业与沿线国家的产业对接,把甘肃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高层次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首先要加强政策沟通,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加强与沿线国家政府间往来,通过政府代表团互访,建立良好政治经贸关系,积极与沿线国家建立政府间经贸合作机制,减少政策性障碍。省商务厅牵头引导重点装备制造业企业向重点国家市场出口与投资。兰州海关应继续简化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报关程序,与其他直属海关与隶属海关结对,推进“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模式,真正实现沿线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省财政厅和省国税局应积极探索对装备制造业出口退税等的更大优惠政策。
民盟甘肃省委员会调研认为,集聚经济的“本地市场效应”会成为推动出口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全省装备制造业集群基地初步形成,但集聚程度仍偏低,集群内上下游企业配套共聚程度有限,集聚经济效应发挥不充分,“本地市场效应”的出口扩大作用不明显。因此,应通过项目引进、集群基地专业化园区建设、骨干龙头企业培育,带动上下游企业共聚,进一步提高装备制造业的集聚程度,以此来推动装备制造业对外出口。
甘肃装备制造业要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使东部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大发展,对外贸易兴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也为甘肃装备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带来了机遇,装备制造业应立足自身优势,以OEM、ODM、承接产业转移、承接外包等多种形式积极嵌入价值链分工体系,并通过“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分工链条升级”的路径不断提升分工地位。
推动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甘肃装备制造业可以通过境外直接投资、兼并、吸收、参股、联合经营等多种方式开拓沿线国家市场,特别是中西亚资源富集国家的市场。通过大规模投资,带动优势装备制造业产品对外出口。(记者 胡作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