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陇周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投稿

甘肃省首部原创大型交响合唱《敦煌》惊艳亮相(图)

2016-01-12 10:32:11 来源:中国甘肃网_甘肃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李秀清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丝路文化看过来系列(一)

【话陇点睛】丝路文化看过来系列(一)敦煌篇

  原标题:【关注】跨越千年的华彩乐章——我省首部原创大型交响合唱《敦煌》惊艳亮相

  大型交响合唱《敦煌》图片由甘肃省歌剧院提供

  新年的钟声刚刚敲响,我省四年磨一剑创排的首部原创大型交响合唱《敦煌》就于1月6日和7日晚在甘肃大剧院惊艳亮相,为省城观众送上一份新年大礼。由《序》和《丝路篇》《舞梦篇》《朝圣篇》三大篇章共12个乐章组成的交响合唱《敦煌》,因其鲜明的“一带一路”宏大主题、瑰丽多姿的艺术呈现、气势恢宏的交响合唱、创意无限的舞美设计……使这部跨越千年的华彩乐章,瞬间成为2016这个新年里令人瞩目的亮色。

  记者 施秀萍

  品味耳目一新的“文化敦煌”

  1月6日晚,记者有幸与省城3000余名观众一睹为快,观看了交响合唱《敦煌》的首场演出。

  晚8时,偌大的甘肃大剧院早已座无虚席。

  与常见的交响合唱没有幕布不同,巨大的纱幕上翩跹起舞的两名飞天凌空托起“敦煌”两个大字,让观众充满无限期待。

  当幕布缓缓升起,除了规模整装的交响乐团,映入观众眼帘的是二道纱幕上渐次出现的莫高窟九层楼、月牙泉等鲜明的敦煌文化符号以及舞台周围与穹顶上满天繁星般的沙海,还有从观众席两侧捧着莲灯宛如仙女般款款走向舞台的白裙舞者……仿若时空倒流,跨越千年,观众已经淡忘了凡尘俗世、遗忘了时间流淌,仿佛置身于那安放心灵的人类圣殿——敦煌。

  “一沙一世界,一方一净土,一念一清净,心是莲花开。”与此同时,在著名指挥家许知俊的执棒下,在交响乐团空灵美妙的伴奏下,合唱团以男女混声合唱形式,从缓慢悠扬渐次递进至激昂奋进,反复吟唱起这四句意蕴深厚、富有哲理的歌词,如同梵音妙乐响彻剧场上空,让观众听得如痴如醉,更深深体味到音乐直击内心的伟大力量和如诗似画的撼人表达。

  《序曲》罢,掌声如雷爆发。

  “一条以驼印为纬、岁月为经织就的绚丽丝带,舞动在欧亚大陆北部的腹地……”听着富有磁性的男声旁白,看着高科技与沙画结合呈现在纱幕上的西出阳关、敦煌集市、张骞出使等久远的丝路印记,观众与交响乐团一同走进第一篇章《丝路篇》。

  这一篇章分混声合唱《向往敦煌》、《丝路印记》、无伴奏合唱《敦煌的月牙》、男生合唱《两关怀古》四个乐章,整体又生动地展现了丝绸之路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卓越贡献和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位置,表达了人民对和平的向往。

  “马蹄稀,驼路熟,玉门关下胡旋舞。东市瓷,西市布,车水马龙胡商堵。摇纸扇,听说书,玄奘西行历万苦。南来客,北往路,一幅丝路市井图……”且不说令人痴醉、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瑰丽音乐,单这朗朗上口、内涵丰富的歌词就让人沉浸其中、难以自拔;而两者却又偏偏完美结合,恰如其分地互为映衬、互为强化,这样的交响合唱,更让人身不由己随之神驰畅游在其广袤的音乐世界里。

  没有间歇。同样的,在旁白与沙画的衔接下,由混声合唱《敦煌宝卷》、《心灵画廊》和女声合唱《飞翔的精灵》组成,展现敦煌多彩人文画卷和博大精深内涵的第二篇章《舞梦篇》;由混声合唱《千佛呈祥》、童声·混声合唱《听说的地方》、民族器乐与管弦乐《多彩丝路》、混声合唱《朝圣敦煌》组成,表达和平与友谊见证的“大敦煌”在新时代、新丝路上实现新梦想的第三篇章《朝圣篇》次第上演,或悠扬深情、或婉转动人、或大气磅礴……高潮不断,掌声不断。

  敦煌,丝绸之路上最为耀眼的明珠。在新的时代,用交响合唱这种耳目一新的形式展现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韵味别具。

  倾注多方心血的“创意之作”

  交响合唱是一种常见的舞台艺术,但纵观大型交响合唱《敦煌》却新颖别致,亮点频频。

  首先,别具一格的开幕、气氛烘托到位的序曲,是一大亮点。

  此外,合唱方面,不仅形式齐全,还根据音乐表达主题需要,采用合唱队律动、聚拢、队形变化、拍手击打等身体语言烘托歌词乐意。

  篇章间衔接,采用诗歌般优美的语言旁白串联,使各个篇章独成体系又浑然一体,完整动听;加上国内目前最高端的沙画与特效技术,更显与众不同。

  虽为交响合唱,“舞”之影却不时闪现:或在序曲时,款款走来捧着莲灯宛如仙子般的舞女;或在混声合唱《心灵画廊》时,在月牙湖畔定格“反弹琵琶”经典形象的飞天;尤其在民族器乐与管弦乐《多彩丝路》乐章时,特邀的新疆演奏者买买提依明·阿不都热依木奏响民族特色浓郁的手鼓,意味深长地——迎出唢呐、琵琶、二胡等器乐演奏者,四种风格迥异的民族器乐与管弦乐队一同奏响《多彩丝路》,赢得观众击掌合拍和此起彼伏的欢呼声。

  在童声·混声合唱《听说的地方》,女声领唱马燕带着身着丝路沿线各民族服装的儿童从乐池缓缓升起,象征意义深远;在混声合唱《朝圣敦煌》乐章,观众不约而同集体“向后转”,原来,剧院二楼观众席已然变成舞台,百余名合唱演员沿着座席格局律动排列,与舞台上的合唱队,共同唱响《朝圣敦煌》摄人心魄的心底呐喊……

  80分钟的交响合唱,无处不在的创意,随处可见的创新,让观众的眼看不过来,让观众的耳听不过来,这部被誉为“视听盛宴”的创意之作凝聚着多方决策者与参与者的智慧与心血。

  早在四年前,由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碧莲担任会长的省地方文化交流学会就提出了用合唱形式表现敦煌文化的创意构思,后在搜集大量资料、确定主创后,将已成雏形的文案上报至省委宣传部。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画龙点睛般指出,要以“大敦煌”的文化概念和“一带一路”的宏大主题进行创作,使作品立意和格局上升到新层面。

  随后,又专门成立了由连辑、夏红民、吴碧莲为总策划,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甘肃演艺集团、省地方文化交流学会主办,省歌剧院和甘肃陇韵合唱团承办的创作体系。又由省歌剧院、甘肃陇韵合唱团、兰州城市学院、兰州文理学院等团队资源组成200余人的合唱团队,由甘肃交响乐团、西北民族大学交响乐团及外聘民乐演奏家组成近百人的交响乐团。

  正如吴碧莲所言,“《敦煌》的创作团队是一个混搭班子”。统筹协调400余人的团队排练就是一大考验,但是大家都齐心协力。

  “真要特别感谢指挥和每一个演职人员,他们都太可爱了。”省歌剧院院长彭德明满怀感激与敬佩之情,他告诉记者,指挥许知俊整整一个月在兰州排练,三班倒不休,这在业界很少见也很难得;高校学生白天上课、晚上排练;陇韵合唱团成员白天上班,晚上排练,没有人叫苦叫累!

  “甘肃同行高效的行动力令人敬佩!”《歌剧》杂志主编游玮之难以相信,两个月前在北京见到彭德明院长时,他还在选演员呢。谁能想到,60天后,400多名演职人员却能呈现这样一台完美的80分钟交响合唱。谁又能否认,这不是对付出的最美回报!

  打造雅俗共赏的“文化名片”

  敦煌,令人向往。以敦煌为题材的《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文艺作品早已蜚声海外,也成为推广敦煌文化、宣传甘肃历久弥新的一张张“文化名片”。

  交响合唱《敦煌》的出现,不仅以崭新形式填补了又一空白,也令人多了几分期许。2015年12月28日举行的有关新闻发布会上,连辑就殷殷嘱托:“力争将《敦煌》打磨成能为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献礼的精品佳作和甘肃又一叫响海内外的‘文化名片’,对得起‘敦煌’这个伟大的题材。”

  国家一级作曲郑冰、本土青年词作家王彬、著名指挥许知俊、国家一级演员彭德明、国家高级舞美设计师刘小舟等业内翘楚汇聚《敦煌》旗下,不辱使命。

  “艺术的目标首先是美。真没想到,交响合唱这样的高雅艺术植根沙漠之洲,能产生《敦煌》这样的至美之作!”在1月7日早晨的交响合唱《敦煌》首演座谈会上,游玮之不吝溢美之词,这种美,不论从形式到内容,都是符合时代、扎根观众的美。而且,无论音乐还是歌词都朗朗上口,既有地域特色,又很接地气,“相信假以时日,部分乐章定能广泛流传开来,成为群众喜闻乐唱的音乐。”

  “交响合唱《敦煌》的确是一道丰盛的艺术大餐。”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原副总裁柳百建在座谈会上畅言,交响合唱《敦煌》不仅以多种艺术手段和个性化的突破绝佳呈现,更是“一带一路”大背景下符合时代特色的一份完美的艺术答卷,他建议“除了保留‘甘肃原版’外,应着力打造适宜国内巡演和国际巡演的不同版本,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发展添砖加瓦。”

  “交响合唱《敦煌》至少在西北五省是首创。”彭德明告诉记者,在现有基础上,压缩乐团及合唱编制,打磨适宜省内外乃至国际巡演的精装版,让交响合唱《敦煌》走向更久更远并不难。

  当前,甘肃尚无一个专业的合唱团。《敦煌》合唱团也是由专业人士、高校学生、工作人员等临时组成的“混搭班子”,学生毕业、工作变动不仅大大加大重新组团和排练的成本,时间、档期等难以控制的掣肘因素亦太多太多,“若能设法成立属于甘肃自己的合唱团,必将对交响合唱《敦煌》等文艺作品走向更远功不可没。”彭德明充满期盼与信心。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_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李秀清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