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三农 正文
投稿

废旧农膜重生记——甘肃废旧农膜回收利用调查

2016-01-04 09:33:49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农民报 作者: 责任编辑:赵凌艺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行进陇原-三农故事

  原标题:废旧农膜重生记——甘肃废旧农膜回收利用调查

  牛震

  我省是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地膜消费大省,废旧地膜造成的环境污染曾一度困扰我省。近年来,我省通过严格制定标准,建立完善的回收体系,使得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收膜人:昔日成“灾”,今朝成“宝”

  早上7点不到,天微亮。定西市安定区宁远镇红土村,一辆农用三轮车从远处驶来停下,48岁的车主李东明从车斗上卸下竹筐,带上铁钩下到了路边的田地,开始了一天的回收废旧膜工作。

  据李东明介绍,早些年因为旧膜回收成本高,所以当地人干旧膜回收的积极性都不太高。一般情况下,一个农民捡地膜一天最多只能回收半亩地,人工费一天就要上百元。有时,农民们为了抢农时赶着播种,直接将残余地膜连同泥土一起翻入

  到土壤中,造成地膜残留。

  “几年前,俺们这里的废膜都成了‘灾’成了‘魔’,连片的田地都是,这几年好多了,有人在县里建起了旧膜处理厂,就连乡镇上也就近建起了(旧膜)回收站。”李东明边忙着手里的活儿边说:“像这样的旧膜卖到回收站一方能有个六七十元,我这一车也就有个1.3-1.4方,差不多有个100元吧。”忙的时候中午都不回家吃饭,就在镇上随便吃一口。上午一车,下午一车,一周跑6天,平均下来也得拉个6-10车。

  由于地膜的保水保墒效果好,在当地,每年农民种地都要覆膜一到两次。一般是头年的十月底十一月初是秋覆膜,来年立春后就把地里的旧膜起走,三月底四月初是春覆膜季节,到了四月底五月初种上玉米或马铃薯,也有种蔬菜的。有的为了图省事,干脆一年只覆膜一次,头年的秋覆膜不揭,等来年继续用。

  李东明家有20亩地,其中种了6亩的马铃薯,13亩的玉米,每年都要用地膜。“一亩地用一卷,也得用20来卷。现在,村里干旧膜回收的有四五个,周边村也有,有的村多达10来个。大部分都是手工捡膜。”李东明告诉笔者,2013年农闲时,听说收废旧地膜可以卖钱,于是他就干起了回收地膜的营生。

  我省是全国最先引进和试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省份之一,近年地膜覆盖面积逐年扩大,地膜使用量连年增加。2014年,全省各类农作物地膜覆盖面积已达2750万亩,地膜使用总量近15.6万吨。随着地膜使用量快速增长,产生了大量废旧地膜。放眼农村,这不仅造成了视觉上的“白色污染”,还存在降低耕地质量、牲畜误食、焚烧处理引发二次污染等潜在威胁。“鉴于此,甘肃近年来按照农业清洁生产理念和农业循环理念,逐步探索出了‘强化源头防控、政府扶持引导、企业市场运作、行政监管推动、技术支撑保障、法制引领规范’这一解决废旧地膜残留的有效途径,基本形成了地膜增产增收、废膜回收利用、资源变废为宝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省农牧厅环保站副站长李崇霄说。2014年,全省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率已达75.4%,旱作农业区粮食生产中废旧地膜残留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中转站:就近回收再启程

  田里回收的旧膜去哪了?李东明这样辛苦一天收集的废膜又将被送到何处?

  笔者跟随李东明来到了位于宁远镇的地膜回收中转站。在这里,笔者见到了更多像李东明这样干地膜回收的人。一辆辆标有“地膜收购车”的农用三轮车从早到晚不时从周边驶来,聚集于回收站大院。

  由于回收的地膜太多,车辆也多,回收站的工作人员只能拿着卡尺大概估算。

  “这些地膜贩子很辛苦。满满一车差不多2方左右,却要捡十五六亩地才行。20-25方废膜差不多合一方新膜的价钱。”回收站工作人员告诉笔者:“我们这些回收站点都是挨着耕地建的,每个回收点都能辐射一大片。这些废旧膜在这里初步整理后,将被运往本地或外地的旧膜回收处理企业。”

  据了解,我省废旧地膜回收和利用主要涉及农户捡拾、网点回收、企业加工三个环节。2013年制订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规定各县(市、区)须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纳入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合理布局回收网点,扶持企业和其他组织回收利用废旧农膜。为促进废旧地膜回收与综合利用,专门设立专项资金,2011年~2015年,已累计投入资金9000万元。截至2014年年底,我省从事废旧地膜回收加工的各类企业达293家,设立乡村回收网点2148个,初步形成涵盖地膜捡拾、回收、资源化利用等环节的网络体系,基本形成了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据李崇霄介绍,我省近年采用“财政贴息、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建设了一批工艺先进、规模经营和抵御风险能力较强的回收加工企业,并配套相关优惠政策,为废旧地膜回收综合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金土地公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支持下,2012~2015年我省在44个县实施农业清洁生产(地膜回收与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安排中央补助资金23361万元,新增地膜回收面积1374万亩,新增加工能力47284吨。为了有效强化行政监管,2014年起,我省对旱作农业区地膜政府采购进行招标时,优先考虑具有废旧地膜回收加工能力的企业,以此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到废旧地膜回收中来,逐步形成了“谁生产、谁回收”的良性机制。

  启示:坚持“两条腿走路”与“三位一体”协调发展

  我省的实践表明:在未找到更好的替代产品前,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传统地膜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是不可替代的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地膜推广应坚持“两条腿走路”。在大田农作物上推广使用高标准地膜,走严控增量、减少存量和推进资源化利用的路子。在部分地区和作物上,推广一膜多用、一膜多年用技术,走地膜高效利用的路子;同时,在设施农业、高附加值经济作物上或覆盖时间短的作物上,应探索试验降解地膜。目前,废旧地膜残留防控还是要坚持走提高地膜质量标准、提高回收率和资源化利用的路子。

  “轮回”车间:“前世”地膜,“今生”PE

  “废旧地膜是一种宝贵的可再生资源,不回收利用将造成资源浪费。”兰州金土地塑料总公司负责人金鑫海告诉笔者。金土地塑料总公司是一家集塑料吹膜、合成材料、塑料回收利用科研生产为一体的企业。走进金土地的地膜生产车间,笔者看到一台台生产线正在飞速运转,操作人员熟练地把生产出来的塑料膜按一定标准卷成卷。“这是我们的地膜生产车间,这些黑膜、白膜在这里出厂后将被销往各地。我们生产的地膜标准远高于国家标准,拉伸强度很高,便于回收。”

  离开生产车间来到废旧地膜回收处理车间,只见废旧地膜被粉碎、清洗后,通过热融、挤出变成了再生塑料颗粒。宁远镇废旧膜回收站的部分旧膜就是被运到了这里进行返厂“轮回”处理。

  据介绍,我省废旧地膜综合利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将回收的废旧地膜生产再生塑料颗粒,利用再生颗粒进行深加工成PE管材、塑料容器(如化粪池)、滴灌带等;二是将回收的废旧地膜直接粉碎,混合一定比例的矿渣加工生产下水井圈、井盖、城市绿化用树篦子等再生产品。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农民报 责任编辑:赵凌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931-8960109 技术服务:0931-8960711 网上投稿
网站简介 | 大事记 | 人才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国甘肃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4
绮惧僵涓撻
涓嶈壇淇℃伅涓炬姤淇$ 鏂伴椈鐑嚎:0931-8960109 鎶鏈湇鍔:0931-8960711 缃戜笂鎶曠ǹ
缃戠珯绠浠 | 澶т簨璁 | 浜烘墠鎷涜仒 | 骞垮憡鏈嶅姟 | 鑱旂郴鎴戜滑
涓浗鐢樿們缃 鐗堟潈鎵鏈 Copyright(C)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