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涵养法治 以法治沁润人心——甘肃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原标题:以文化涵养法治 以法治沁润人心
——我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亚明
现代秦腔普法剧聚焦高价彩礼,抑扬顿挫的演唱让乡亲们知晓高价彩礼的危害;普法小品瞄准邻里纠纷,诙谐逗趣的表演使大伙明白,只要依法合理解决,没有解不开的疙瘩……连日来,一支支普法文艺小分队深入陇东大地的田间地头,以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既丰富了大伙的文化生活,又提高了法律素养。
近年来,我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文化涵养法治,以法治沁润人心,着力打造法治文化传播、法治文化创作、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和法治文化活动“四大品牌”,有力促进法治文化共建共享、惠民便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普及宣传。
创作法治文艺作品 让法治文化润物细无声
“《三喜临门》自2020年8月首演以来,已经在全省各地演出上百场,身边人演身边事,以传统形式反映现实生活,老少咸宜,人人爱看。”定西市渭源县司法局工作人员杨振新不仅见证了《三喜临门》的首演,也几乎见证了该剧在渭源周边地区的每场演出。
《三喜临门》是渭源县组织创作的一部反映传统婚姻观念与现代法律观念深度碰撞的现实题材普法秦腔剧。“该剧不仅反映了高价彩礼存在的现实,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路径,依法依规、移风易俗,潜移默化增强了观众的法治观念。”定西市渭源县司法局局长杜映辉说。
这只是我省创新载体,不断加强法治文艺作品创作的序幕。此后,在我省基层宣传、司法行政部门的指导下,一批由广大基层普法、文艺工作者编创的普法舞台剧、秦腔剧脱颖而出。省司法厅也发挥自身优势,创拍了《离婚冷静期》《铡美案番外篇》《马背上的最后一公里》《新生》等普法微电影、微视频。这些法治文艺作品用法言法语讲述身边事,用法律法规解读法治热点问题,受到群众普遍欢迎,有力地促进了普法工作提质增效。
法治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让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起法治观念、法治信仰。我省紧密结合实际,不断加强法治文艺作品创作,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为主线,在全省开展普法作品征集活动,积极引导和支持群众创作带有地方特色、地域特点的法治文艺作品,创新传播形式,用新视角展现地方特色。“将法治元素融入秦腔、小曲、花儿等,创作的普法三字经、普法歌、普法快板、三句半等促进了法治文化作品‘百花齐放’,涌现出了一批脍炙人口的普法文艺作品。”省司法厅普法与依法治理处处长胡连峰说。
优秀文艺作品给人以教育、鼓舞和启迪,好的法治文艺作品能够引导人们崇德尚法、践行法治。我省加强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大力繁荣法治题材文艺创作,推动创作更多更好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主题的文学、戏剧、曲艺、影视作品,让法治文化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观念。
强化寓教于乐 让群众在休闲娱乐中感受法治的力量
“正式开映前广告少了,法律知识宣传多了。不但看了精彩的电影,还接受了法治教育。”今年春节期间,平凉市泾川县的罗龙在电影院发现,每场电影开映前十分钟,都会放映有关法治宣传的微电影、动漫作品,“这些作品新颖、生动,寓教于乐很容易接受。”
法治文化重在建设、贵在落地,难在普及和深入。落地关键是落到基层、落到群众,普及和深入也主要是在群众中普及、到基层去深入。
近年来,我省突出重要节点,广泛开展法治文化主题宣传活动。“落到基层、落到群众,关键是让广大群众能参与进来,乐于接受。”省司法厅普法与依法治理处副处长李晓玲说,我省充分利用三下乡、农贸会、庙会、集市等时机,组织文艺小分队、普法宣传员、法律服务工作者等,组织开展惠民法治文艺演出、歌舞表演、现场宣讲、集中宣传等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通过法治文化引领,让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了文明新风,增强了法治意识,树立了法治信仰。”
为了将法治理念带到乡村的每个角落,我省充分发挥农村电影院线覆盖面广的特点,利用电影放映前10分钟,在片头前镶嵌宪法、民法典等主题普法公益广告和法治微动漫、微视频,着重宣传宪法、民法典以及与老百姓权益保障、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让广大群众在寓教于乐中学习法律知识,有效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去年以来,全省累计开展电影院线普法90867场,普及人群达到500多万人。”李晓玲说。
“‘一进机关’树理念,普法对象公务员;依法行政最关键,服务宗旨不能变。‘二进乡村’维稳定,普法重点是农民;争做守法好公民,构建和谐新农村……”在天水市清水县,一首由当地法治文艺宣传队自编的“法律八进歌”广为传唱;
在甘南州草原上活跃的“马背普法宣讲队”,每年坚持100多天、平均每天骑行30多公里、每年走访2000多人、为牧民群众送去普法宣传资料上万份。甘南州合作市佐盖多玛乡仁多玛村委会副主任、“马背普法宣讲队”成员道吉它说:“我们用最‘土’的办法、最原始的交通工具,穿行在各个牧场森林,用藏汉双语向广大牧民群众宣传各类应急普法知识。”
……
组织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让群众在参与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在参与中增强法治观念、提升法治素养。近年来,我省结合法律颁布日、“12·4”国家宪法日、主题宣传日等时间节点,广泛开展各类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各市州通过组建法治文艺宣传队伍,长期深入乡村舞台、田间地头、农家场院,综合运用书画、小品、相声、戏剧、舞蹈等艺术形式,开展送法下乡、送法进村等活动,马背普法队、摩托车宣讲队、大学生志愿服务队等普法队伍长期活跃在基层,持续推动法治文化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强化阵地建设 以有效传播使法治文化深入人心
法治长廊内镌刻的法治三字经吸引市民驻足品读;法治广场上,群众自导自演的普法情景剧一场接着一场;法治公园里,综合各类传播元素的法治宣传让广大市民受益匪浅。
法治文化建设的重点是以有效传播使法治文化深入人心。胡连峰表示:“我省合理利用广场、公园、景区等公共场所,充分依托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农村文化礼堂、科技馆等公共场所资源,因地制宜建设法治文化阵地,延伸阵地建设链条,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我省大力推行法治文化阵地“一地一品”建设工程,推动城乡建设法治公园、法治广场、法治长廊、法治宣传栏,2021年建成法治公园143个、法治广场929个、法治长廊122个、法治宣传栏25279个,建设农家法治书屋10279个,村(社区)法治阵地覆盖率达到95%,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在此基础上,我省日前出台整体规划,把法治文化融入长城、长征、黄河等文化公园,融入国家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和各类文化设施建设。”胡连峰说,通过建设各具特色的法治文化带,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在强化传统法治文化建设阵地建设的同时,我省根据信息化时代文化传播的新特点,推进“互联网+法治文化”,依托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公共视听终端等新技术,建设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专业化的网上法治宣传教育阵地(基地)和新媒体普法平台,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实效性、生动性。
法治文化是培育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土壤,反映着国家治理的法治化程度。我省持续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将法治文化阵地作为扩大法治文化覆盖面的有效载体,不断创新形式、拓宽领域、丰富内容,多措并举推进阵地建设,有效发挥“有形”阵地的“无形”作用,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不断增强法治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感染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社会环境,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有力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