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让甘肃简牍“活”起来

22-02-24 08:28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张玉芳

  原标题:让甘肃简牍“活”起来

康居王使者册

候粟君所责寇恩事册书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闵媛 李婷

  古代,人们选用竹木当做书写材料时,未曾想过,这些记录文字的载体会穿越千年,被世人所发现并成为重要的研究实物。

  “简牍上记载的这个‘偷’字,可不是偷盗的意思,应通‘愈’,表痊愈之意……”

  “官牛一、黑、犗、齿八岁、夬鼻。《悬泉汉简》中的一枚木简上,详细记载了一头官牛的毛色、齿龄等特征,这是我们了解两千多年前悬泉置管理的第一手材料。”

  ——听,这是兰州大学文学院古文字学(强基计划)的6名学生正在跟着老师读简识简,带领学生读简的老师是甘肃简牍博物馆整理研究部主任肖从礼。

  传递简牍“声音” 从读懂它开始

  从2021年9月起,甘肃简牍博物馆与兰州大学文学院开展交流合作,每周开设“读简班”,让馆藏简牍“走”进校园。

  “这种形式不仅让研究古文字学的师生与社会实践相联系,还可以通过互动交流丰富大家对古文字的认识。”兰州大学文学院古文字学(强基计划)班主任陈晓强教授介绍说。

  “简牍是原生态的文献资料,展现了我国古代历史最真实的面貌。这些深埋于地下千年的文字信息,如今重见天日,可不要小看这上面的文字。”肖从礼说道,“敦煌莫高窟静立千年,一代代人守护着莫高窟,传承着敦煌文化。在西北地区,还有很多值得弘扬传承的,而简牍就是其中之一。”

  这十几年,许多研究简牍的专家学者,不遗余力地推进着甘肃简牍的研究工作。随着《肩水金关汉简》《天水放马滩秦简集释》《居延新简集释》《悬泉汉简》(第一二卷)等内容的出版,让甘肃简牍文物上的珍贵古文字得以重现世人。

  “目前,我们对简牍的认识还远远不够,需要更多的人才加入研究简牍的队伍中,厚植简牍的文化土壤,传递出更丰富的简牍声音。”肖从礼如是说。

  那么,甘肃简牍到底能传递出怎样的声音呢?

  从读简开始。

  读简,听起来很简单,按照简上的文字读出来,就可以。肖从礼可不这么认为。

  这一枚枚简上的文字,怎么读?是何意?作何解?连在一起都是学问。几十年和简牍在一起,和简牍上的文字在一起,肖从礼的心里始终涌动着对简牍的敬畏。

  简牍学是显学,更是“冷门绝学”。只有用心研究,才能有所收获。对于如何做好简牍研究,肖从礼有着自己的坚持。

  在肖从礼看来,首先要认真做学问,其次要耐得住寂寞。在文本复原和内涵释读上,力求贴近历史,还原历史真相。而学会释读简牍上的每一个字,就是研究简牍要练的“基本功”。

  “木简上的有些文字释读并非易事。简牍的文字需要通过释字、断读、缀合等多个环节的缜密考订和反复推敲后,才能确定其意思,有时候一个字需要推敲很久。”肖从礼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曾经为了求解一枚汉简上的古字,他搜遍了手上的文献典籍,百思不得其解。大约一年后的某一天,他突然悟出了其中的意思,欣喜万分之余,也让他对简牍的释解又多了几分认识和感悟。

  作为读简班的主讲人之一,肖从礼一直在读简识简,努力去释读千年文字背后的故事,让大家领悟到简牍传递出的“声音”。

  一枚枚真实的简牍,通过镌写在上面的文字无声地向世人诉说着许多不同的历史故事:有政治经济、有丝路贸易,还有当时的诏书律令、交通往来……抑或是一枚枚边塞书信,简牍将现在与过去勾连,古人在那头,今人在这头。

  用心倾听文物 感知历史温度

  常燕娜,甘肃简牍博物馆科技保护部副主任,和往常一样,她每天都会跟两名工作人员去存放简牍文物的保管库里巡检。

  “这里一共存放了4万余枚出土于西北地区的简牍。”常燕娜介绍说。

  我们首先被领入收藏甘肃简牍的保管房间。在保管中心的两位工作人员陪同下,我们阅览了放在盒子中的一枚枚简牍。房间内陈列着一排排摆放简牍的档案柜,每一排都整齐地记录着简牍的出土地和编码。

  常燕娜告诉我们,部分简牍均放在细长的玻璃管里,这样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由于出土地地域的原因,西北出土的汉简主要以木制为主,鲜有竹简。但在天水放马滩地区出土的简,则为竹简。”

  只见常燕娜托起装有汉简的盒子说:“由于地域因素,在甘肃出土的简牍材质绝大多数为红柳木、胡杨木、松木,竹简极少。就形制而言,除了简、牍之外,我省出土的还有觚、檄、帛书、封检等。”

  盒子内的木简,由于并非同一出土地,也并非同一形制。我们可以通过肉眼更直观地观察到其中的不同,对于西北出土的汉简也有了更加清晰地分辨。

  一枚枚木简被密封在长条形的玻璃管中,还有几枚密封在有机玻璃片里,它们被有序地排放在专用定制的盒子当中,管内的木简长短不一,木纹黄底上镌写着黑字,清晰可见。

  经过地下千年的埋藏,很多木简极易损坏,墨迹容易脱落,编连成册的绳子出土时也大都腐朽无存,这也给出土后的简牍整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在出土时,考古发掘人员都会在每一枚简牍后面写上编号。这一个个特有的编号如同我们的身份证号码,随着每一枚简牍的出土而记录入册。”常燕娜和文物保管员们对这上万枚简牍可谓是如数家珍。

  “很多人看到的都是它们经过处理后的样子,而我们看到的却是它们最真实的‘面容’。这一枚枚简牍,如同阅尽沧桑的老者,它们带着感情、带着温度诉说着自己的故事。”每每谈到这些馆藏的简牍,常燕娜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

  在她看来,跟这些文物在一起,也让她学会了用心去倾听它们的“声音”,从而感知“历史的温度”。

  探索传播方式 让简牍“不简单”

  为了更好地保护研究简牍,让甘肃简牍“活”起来,让“藏在深闺”的甘肃简牍走出去,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一直在不断探索、发现、实践着。

  一谈到简牍,他总会娓娓道来。在他的身边总会放着与简牍有关的书籍,方便他能随时翻看查阅。每每谈及简牍,朱建军难掩兴奋。

  “文物本身不会说话,需要我们通过整理研究,挖掘出文物背后的故事,再借助形式多样的方式进行传播,才能让其真正‘活’起来。然而,讲好故事是最不容易的事。”朱建军说。

  简牍,已经不再束之高阁,不再停留在人们的印象里,而是通过一个个文字释读,真实地讲述着历史。朱建军一直在寻“路”,寻找一条简牍与人们之间的“路”。这一切都将会在即将建成的甘肃简牍博物馆中逐步实现,朱建军笑着说:“一枚枚尘封的甘肃简牍,将带着历史的印记铺陈在世人面前。在那里如同时空隧道,开启人们对历史的探知之门。”

  让人们看到甘肃简牍“不简单”的地方,朱建军态度很坚决。“我们要让公众认识什么是简牍,简牍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价值。我们要搭建简牍保护研究与弘扬利用平台,共同推进中国简牍文物保护研究利用工作‘活’起来。通过数字化手段,对简牍文物进行数字化信息整合管理,运用大数据、AI等方式,搭建简牍文物数字化整合信息研究平台等,这一切都将在甘肃简牍博物馆中实现。”朱建军如是说。

  “我们脚踩的这片土地,还有太多的简牍留待人们去发现。”无论是断章残简,还是较完整的册书……它们书写着历史,书写着故事,更书写着千年的中华文明,其中的过程,朱建军最能体会,这难道不是一种很珍贵的收获吗?

  如今,甘肃简牍领域的发现与研究在一代又一代学者的合作接力中不断推进。发现还在继续。

  这些年,传承弘扬简牍文化可圈可点。可朱建军却从中仍看到了不足。他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热爱简牍,从专家学者到普通受众,从大人到孩子,让甘肃简牍走入寻常百姓家,让更多的人倾听它、认识它,解读它。

  没有传承,就没有未来;没有创新,就没有传播。

  相信历史长河沉淀下的甘肃简牍瑰宝,终有一天会在世人面前揭下它们神秘的面纱。

  (本文图片由甘肃简牍博物馆提供)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敦煌研究院发布2022年莫高窟旅游开放公告 敦煌研究院发布2022年莫高窟旅游开放公告
  • 【甘快看】张掖开学第一课:消防“童”行 安全伴成长 【甘快看】张掖开学第一课:消防“童”行 安全伴成长
  • 【甘快看】甘肃酒泉:开学啦!一起向未来 【甘快看】甘肃酒泉:开学啦!一起向未来
  • 【“飞阅”中国】春日七彩丹霞斑斓多姿 【“飞阅”中国】春日七彩丹霞斑斓多姿
  • 兰州公交人积极参与无偿献血 兰州公交人积极参与无偿献血
  • 【小康路上看老乡】古浪县奶产业借势“勃发” 【小康路上看老乡】古浪县奶产业借势“勃发”
  • 【小康路上看老乡】富民新村女羊倌的新生活:征途漫漫唯有奋斗 【小康路上看老乡】富民新村女羊倌的新生活:征途漫漫唯有奋斗
  • 兰州市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试运行 着力解决企业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兰州市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试运行 着力解决企业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甘肃肃南:130余头白唇鹿现身祁连山北
2   “最有爱的一天” 嘉峪关市112对新人领
3   嘉峪关市消防救援工作会议召开 赵宝毅
4   政协嘉峪关市第十届委员会 各专门委员
5   政协嘉峪关市第十届委员会 常务委员会
6   夯基固本聚合力 踔厉奋发谋新篇——202
7   嘉峪关市政协十届一次常委会召开 王毅
8   王赋在嘉峪关酒泉调研时强调 推动各类
9   临夏市:冰雪“冷资源”持续释放“热能
10   中共定西市委组织部关于干部任前公示的
11   定西市委农村工作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
12   白银一男子袭警被判有期徒刑7个月
13   甘肃陇剧《枫洛池》即将开始中国戏曲“
14   敦煌研究院发布2022年莫高窟旅游开放公
15   【甘快看】张掖开学第一课:消防“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