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临夏:同心迈向新生活

21-10-08 09:25 来源:甘肃法制报-中国甘肃网 编辑:程健

  原标题:临夏:同心迈向新生活

  记者杨丹

  “农路哈修哈的平展展,地里边布满了梯田。车跑了运输哈增了产,尕生活过了个干散……”花儿曲调谱上新词,一幅美好生活的动感画卷在歌声中徐徐展开。

  “人人争当石榴籽,同心迈向新生活。”走进花儿的故乡临夏,汉、回、东乡、保安、撒拉等各民族守望相助、手足相亲、人心归聚,携手浇灌象征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花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战成果,加快乡村振兴步伐,给参加“庆祝建党100周年媒体看甘肃·民族地区行”主题采访活动的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古巷蝶变“展新颜”

  看青砖木雕、览文化展馆、睹琳琅好物……置身于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文旅新地标、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八坊十三巷,仿佛步入“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描绘的画面之中。

  八坊十三巷浓厚的历史人文、原生态的民俗风情、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人流连忘返。近年来,这里发生了从老旧“城中村”到活力四射“网红地”的蝶变。变得是面貌,不变的是人们对“家”的留恋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祖辈生活在此的回族居民马小强,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务工。2015年,听闻八坊十三巷古街民居保护和改造项目被确立为临夏市“两个共同”示范市建设重大项目,他毅然选择了回乡创业。

  “我家是改造后第一批入驻的商户之一,依靠家族制作地毯的手艺,借助政府创业贷款、妇女小额贷款和文化旅游推广宣传,店铺面积从起初的70平方米扩建到现在的200多平方米,产品工艺和款式不断升级,收入从每年10余万元增长到近50万元。自办工厂还通过处理羊毛、染色、绘图、剪花等工序带动妇女就业。”回忆起曾经道路泥泞的巷道和老旧的房屋,马小强对眼前环境优美、设施完善,老者寒暄、孩子嬉闹,前店后屋的“连家铺”——“兴强地毯艺术馆”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

  循着花园曲径,记者看到不少“连家铺”外的墙面上悬挂着“八坊十三巷党员推荐店”这样的小牌子:“推荐党员:刘波;推荐理由:民族特色产品、商品质量保证、质价相符。”同时,还附有推荐人的联系电话和二维码。

  “随着名气的提升,八坊十三巷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的目光。这块小牌子就是让大家逛得舒心、买得放心、吃得安心。”八坊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张晖娟说,“我们鼓励店主开通抖音号、淘宝店铺,像马丽莎家的馓子油馃、马宏伟家的传统酱牛肉、茗源盖碗茶等大部分商家都与快递公司达成合作,热销国内外。2016年10月至今,已有988万人次游客‘打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7.3亿元。”

  环境好了,口袋鼓了,笑声多了。归根究底,是近年来临夏市委市政府着力将“三个离不开”“四个自信”“五个认同”思想根植于各族群众心中,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把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摆在明面上。

  从问卷百姓,全面了解八坊居民对历史、人文、饮食等方面的价值认同,到网络寻策,征求专家学者意见,

  探寻实现“文化为先”初衷,增强文化内涵的正解……

  “‘不拆一间房、不让群众出一分钱,尊重群众意愿,在保护中开发’‘景观进巷、商业进院’,先后完成十大场馆修缮保护和‘13条街巷+1河’综合保护开发工程……”这些,就是最佳答案。

  业态丰富、功能完善、活力四射、开放共享。如今,静谧古老的八坊十三巷开启了当地民众与外界交流的一扇新大门,作为一片现代与传统交融的历史文化街区,一面主客共享的优质生活空间,已然成为新时代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缩影。

  山乡逐梦“绿富美”

  从八坊十三巷的拥政巷出发,沿南滨河东路、折达公路方向行驶约10公里,便到了享有“河州美食第一村”美誉的折桥镇折桥村。倘若赶上“饭点”,联排的农家乐烹制爆炒草鸡等美食的香气能瞬间唤醒味蕾。

  一下车,偌大的停车场停满了各地牌照的车辆。绿柳和风,沿着青砖小瓦的石板路欣赏古色古香的老屋和民族团结主题墙画,新村旧落各美其美。

  记者走进了小有名气的马三虎农家院。

  “22岁到兰州打拼,从餐饮学徒做起……”马三虎分享着自己从一个农村娃成长为一名农家乐老板的点滴。

  2016年,折桥村借脱贫攻坚东风迎来了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在兰打拼的马三虎察觉到商机,回家开起了农家乐。

  “路修平了,环境绿了,天然气也通到了家。政府为我们打好基础,才能过上这样的舒心日子。”精选新鲜食材、研究烹饪配料,为食客提供地方特色美食,经过近5年的努力,2020年,马三虎农家院的年纯利润达到了50余万元。

  马三虎也毫无保留地将手艺传授给店里打工的伙计。“东乡族、回族、汉族都有,他们学了本事去其他地方打工、开店,还经常发微信和我交流厨艺。”马三虎展示着微信聊天记录笑着说:“我们就像家人一样!”

  如今的折桥村,平均每7户就有一家经营着民族特色农家乐,130余家店解决了当地1300余名群众就业,年营业额近1亿元,纯收入达4000余万元,户均年收入达到了10万元至50万元。

  折桥村党支部书记马福荣说:“这儿是一个东乡族、回族、汉族等多民族杂居的民族村。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打造‘魅力折桥湾’乡村旅游品牌,村民们走上了‘吃旅游饭’的乡村振兴之路。”

  食有味,居有所,创业有门路,民生有保障。捧着“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临夏州民族团结示范村”等荣誉的折桥村,实现了名副其实的民富、村美、人和谐。

  村村有美景,处处是画卷。乘着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折桥镇抢抓国家重点扶持“三区三州”的政策机遇,做好做实生态文明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建设行动,不断提升“颜值”和“形象”。以此为基础,打通“农田动脉”,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整合用活闲置土地资源,流转集中土地,实行大集中、小连片发展规划,大力培育树莓现代农业产业园,奏响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幸福曲”。

  随后,记者来到折桥镇树莓产业园,进入采摘期的树莓像一串串红宝石镶嵌在葱葱绿叶中,令人垂涎欲滴。工人们穿梭在田间地垄,娴熟地采摘着树莓。

  农民变身“上班族”,大庄村村民陈林萍今年5月来到产业园区工作,每月能按时领取近3000元的工资。“从种植、除草、施肥、浇水到采摘,每天7点上班,12点回家吃饭、午休,14点半开始再工作大约4个小时。”在家门口上班的陈林萍对现在的生活十分满意。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土地流转村民稳定增收的根本。据了解,自折桥镇树莓产业园一期工程建成以来,已提供就业岗位50余个。随着规模的扩大,将带动更多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金秋十月的折桥镇,自成一片风景,俨然成为令人趋之若鹜的“绿富美”。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迎“打卡热”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迎“打卡热”
  • 满城尽是中国红——欢度国庆之兰州见闻 满城尽是中国红——欢度国庆之兰州见闻
  • 2019年末甘肃省耕地达7814.21万亩 2019年末甘肃省耕地达7814.21万亩
  • 今明两天 甘肃省大部将迎来雨雪天气 今明两天 甘肃省大部将迎来雨雪天气
  • 全国青少年曲棍球锦标赛在兰州收官 全国青少年曲棍球锦标赛在兰州收官
  • 携程《2021年国庆假期出游总结报告》出炉  西安、上海、北京、西宁、成都成甘肃省主要客源地 携程《2021年国庆假期出游总结报告》出炉 西安、上海、北京、西宁、成都成甘肃省主要客源地
  • 9月,甘肃省平均气温创60年来最高 9月,甘肃省平均气温创60年来最高
  • 甘肃省开通普通门诊费用异地直接结算业务 甘肃省开通普通门诊费用异地直接结算业务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甘肃省女子监狱举办文化改造成果展示活
2   兰州监狱推进巡回检察反馈意见整改 使
3   甘肃省“智慧监狱”业务培训班举行
4   兰州市第五次律师代表大会召开
5   甘肃公安机关全面落实从优待警政策 近
6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合水县20
7   《甘肃省反餐饮浪费条例》11月1日起实
8   央视《直播长城》聚焦嘉峪雄关
9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合水县20
10   红古交警开展“护秋保收”交通安全集中
11   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陇南——陇南法院
12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迎“打卡热”
13   牛纪南在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工作会议上要
14   兰州文理学院图书资源购置项目公开招标
15   西安、上海、北京、西宁、成都成甘肃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