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省外媒体刊甘肃

小城“做题家”的突围

21-07-28 16:01 来源:《瞭望》 编辑:赵满同

  原标题:小城“做题家”的突围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陈良杰 张钦 崔翰超 张百慧     

  会宁县河畔镇中心小学的足球队在进行训练。崔翰超 摄

  ◇会宁每个学校都有特色社团,全县共创建国家级各类特色学校31所,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达95%

  ◇几年过去,会宁考生非但没有被高考甩远,会宁还迎来向“双一流”大学输送人才最多的时期

  历史资料照片

  小河淌着苦咸水,山头长着苦荞麦……老百姓用方言“苦焦”形容会宁县的生存环境。

  就是这个曾经苦甲天下的地方,恢复高考以来向全国高等院校输送13万余大学生、6000多位硕士、1500多位博士,成为西北远近闻名的状元县。

  当地百姓关心分数甚于收成,许多目不识丁的农民培养出一门三博士、一门五硕士。当地百姓笃信,要想不吃苦,就要不怕苦。

  “苦”的本义是艰苦奋斗,体现在会宁教育上则是苦读。对孩子来说,苦读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死学,是给天性上枷锁。

  然而,枷锁正在解开。从山里的足球特色小学,到县城的爱因斯坦音乐实验班,记者调研一路,听到会宁教师说得最多的话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教育快乐起来”。

  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育人质量背景下,会宁教育正在加速突围,让唯分数论成为历史,让“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成为当下和未来。

  会宁县会师中学的管乐团在进行排练。崔翰超 摄

  从苦学苦教到乐学乐教

  十多年前,会师中学在强手如林的会宁学校中已“泯然众人矣”,升学率排名全县第18位。老校长吴泰祥痛下决心,苦抓教学,一年后让会师中学脱颖而出,中考排名高居榜首。逆袭成功的孩子们尽情宣泄,撕掉课本,擂桌呐喊。吴泰祥被深深刺痛:为什么平日寒窗苦读的学生竟这样厌学?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苦恼之余,吴泰祥翻阅书籍发现,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科学家不少都热爱音乐。

  也许音乐能缓解学习压力,激发快乐学习,吴泰祥决定用音乐给孩子松绑。2011年,会师中学东挪西借,组建了第一个乐团,吴泰祥对此寄予厚望,将其命名为爱因斯坦音乐实验班。

  老百姓却称之为“响响班”。一些家长找上门来,反对把孩子当“小白鼠”。理由是,绑着都不学,松了绑不是更不学了!

  然而,2013年,“响响班”应邀远赴奥地利,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乐团孩子们成绩低进高出惊艳了无数人。此后,会宁的师生、家长形成一个共识:快乐是兴趣的源泉。“乐团的孩子更阳光自信、更团结,对学习和生活更有热情、更有兴趣。”会师中学校长杨泽华说。

  改变的不只是会师中学,还有会宁教育精神。改革开放初,会宁教育精神被概括为三苦:学生苦学、教师苦教、家长苦供,后来加上领导苦抓、社会苦帮,变成五苦。而今,五苦被修订为两乐三苦,前两个苦变成学生乐学、教师乐教,意在要把学生和老师摆在首位。

  “教育的本源是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是让学校成为孩子最向往的地方。”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嘉毅长期从事教育研究,主管教育工作。他说,为了让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各界还要艰苦奋斗。

  这一对苦乐之辨,浓缩了甘肃几代人接续努力、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轨迹。

  河畔镇中心幼儿园在进行室外课程。崔翰超 摄

  从“哑巴人才”到全面发展

  课间操后,高二学生索芃斌飞奔到舞蹈排练教室,换上舞鞋,随着拉丁舞旋律响起,肢体也随之舞动,不一会儿就大汗淋漓。

  拉丁舞是索芃斌最喜欢的课程之一,但说起为什么学习拉丁舞,索芃斌的答案竟然是,不想成为“哑巴人才”。

  索芃斌来自会宁山区,和这里的农村孩子一样,接受的成才观念都是,只有苦学和高分才能改变命运。可随之而来的“哑巴人才”问题令不少师生困惑不已。

  会宁一位高中老师说,他曾走访一位引以为豪的学生,没想到这位学生却向他倾诉:“本科到硕士七年,我是班里最忠实的听众。我不敢当众发言,也不会唱歌跳舞,只好一言不发。”

  还有,2009年会宁一中一位通过名校自主招生笔试的高材生,放弃了别人求之不得的面试机会,理由令人心酸:普通话说得不好,口才不行。

  然而,新的故事是,会宁教育正在努力摆脱唯分数论,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会宁一中政治老师陈海龙把课堂变成“三生课堂”——学生主讲的生本课堂、学生主问的生成课堂、学生主动的生动课堂,让填鸭式教学成为过去。

  曾是“做题家”的会宁二中语文老师李勇,报名学习国标舞,成为国标舞王、斜杠青年,无论去山里还是县城学校任教,走到哪里都把国标舞带到哪里。他说,“我不能再让学生像我过去一样视野狭窄,才艺匮乏。”

  会宁一中几名高二学生生于旱塬却目及海洋,利用学校电子控制技术社团,研制“水上垃圾自动收集船模型”。会宁一中校长张贵荣说,学校目前已组建电子控制技术、剪纸、足球等20多个社团,每一位学生都会参加一个感兴趣的社团活动。

  会宁县教育局局长王池柳说,现在,会宁每个学校都有特色社团,全县共创建国家级各类特色学校31所,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达95%。

  会宁县第一中学的学生在学习舞蹈。 崔翰超 摄

  从薄弱匮乏到厚实现代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这是不少会宁农家中堂必挂的对联,道出了耕读文化在当地的地位。

  不过,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这一对联倒像自讽:会宁农村人口占85%,而农村孩子从小到大见得最多的无非是笔与犁,和见多识广的城市孩子同等竞争好大学条件不够。很多人曾担心,在高考改革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综合评价的背景下,城市孩子会把农村孩子甩得越来越远。

  几年过去,这种担心非但没有发生,会宁还迎来向“双一流”大学输送人才最多的时期。据会宁县教育局统计,“十三五”期间,全县本科一批录取率从12%提高到32.6%,年均有10个孩子考上清华、北大。

  这些和国家实施的三大专项计划密不可分。2012年以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陆续实施了国家、地方、高校三个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专项计划,有力增加了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获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仅会宁县,2012年至2020年就有3623位考生通过国家专项计划被重点大学录取。

  令人眼前一亮的教育改革,不只有优质教育机会的公平享受,还有现代教育条件的均衡享用。

  七八年前去会宁县城,有两景格外突出,一是晨昏时分操场上如蝌蚪般密集的读书学生,二是规模可观的陪读村。如今再去,县城的教育资源已脱胎换骨——学校成了城区最现代的建筑群。“十三五”期间,会宁在县城共新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11所,有效改观了大班额问题,极大提升了教育现代化水平。

  农村教育资源也在强筋壮骨。记者在会宁县河畔镇发现,以会宁三中为中心,方圆一公里内,从幼儿园到高中,一应俱全。幼儿园的嬉戏声、小学的诗词经典诵读声、中学的英文朗读声混在一起,仿佛书声交响乐。

  会宁三中校长魏成章说,乘着国家教育政策的东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正变得越来越厚实,也有实力厚积薄发。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白草坡神秘玉人,揭示3000年前镇抚陇东的一方诸侯 白草坡神秘玉人,揭示3000年前镇抚陇东的一方诸侯
  • 【红色故事】“铁流后卫”鏖战华家岭 【红色故事】“铁流后卫”鏖战华家岭
  • 红色的种子 红色的种子
  • 【文化视点】焉支山下的深情咏唱 【文化视点】焉支山下的深情咏唱
  • 甘肃省疾控中心发布重要提醒——健康码、行程卡变为“红码”或“黄码”须第一时间向所在社区报告 甘肃省疾控中心发布重要提醒——健康码、行程卡变为“红码”或“黄码”须第一时间向所在社区报告
  • 尹弘在全省林长制工作会议上强调 压实各级林长责任 抓好护绿增绿用绿 坚决筑牢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任振鹤主持 尹弘在全省林长制工作会议上强调 压实各级林长责任 抓好护绿增绿用绿 坚决筑牢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任振鹤主持
  • 甘肃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闭会 尹弘主持并讲话 甘肃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闭会 尹弘主持并讲话
  • 云游甘肃最美乡村打卡地 体验七彩“潮”生活 云游甘肃最美乡村打卡地 体验七彩“潮”生活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2021年甘肃省非遗管理工作培训班在武威
2   余建检查督导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3   金塔县科盛4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成功并网
4   深化交流合作 实现共赢发展
5   武威市面向社会征集老物件
6   收集红军遗物 传承红色基因
7   甘肃省收藏协会第五分会红色革命纪念馆
8   地铁工程车司机在幕后守护乘客的安全
9   烈日下,他们挥汗如雨
10   8月3日零时起兰州市新增11处“电子警察
11   兰州: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集体涨薪资
12   近期兰州市气温将持续升高
13   甘肃省人民医院兰州新区分院(兰州新区
14   兰州小伙好样的 17吨西红柿支援灾区
15   兰州市与济南市共同商讨成立黄河流域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