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一名农大学子的花椒“致富经”
无刺花椒
如果说武都的每个月都以味道代表的话,那么七月的武都必定是满满的椒香。
初夏时节,炙热的空气四散。在武都区两水镇烟墩沟的金权无刺花椒育苗基地,张聚会正焦急地等待迎接来自广东和贵州的客商。
张聚会是甘肃农业大学的一名毕业生,他的父亲张金权是两水镇烟墩沟土生土长的庄稼汉。回望过去,烟墩沟一带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十分落后闭塞的大山沟里辛勤耕作,繁衍生息,依靠贫瘠有限的土地资源勉强维持生计。张金权也和其他邻里乡亲一样,土里刨食几十年,也依旧改变不了经济拮据的囧态。张金权常常夜不能眠,苦苦思索如何在烟墩沟创出一条致富之路。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在祖国大地吹拂,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遍地开花,和乡亲们倍受鼓舞。依靠传统经验,在花椒种植上苦心钻研了无数个日日夜夜,他创新嫁接技术培育的无刺花椒终于呱呱坠地,试种成功,邻里乡亲也共享了这一成果,经济收入明显上升,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张金权也成了烟墩沟里人人称赞的致富能手。
受父亲的影响,张聚会毕业后放弃了在兰州发展的良好机遇,决心学有所用,返乡创业。他一回来便和乡亲们贴心交流,共同商宜发展之计,不怕风吹雨淋,顶着寒风烈日,把青春挥洒在田间地头,为花椒产业提质增效、应用推广默默奔走奉献。结合党和政府特色产业发展政策,经过多次调研论证,他注册500万成立了陇南市武都区金权花椒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金权无刺花椒为核心产品为依托,发展社员582人,涉及183户,其中精准扶贫户18户71人。经过四年努力,现已建成花椒育苗基地300余亩,花椒种植示范田400多亩,年均销售无刺花椒苗产值达1000多万。
谈起刚回乡的那段日子,张聚会多了些感慨,“当时邻里乡亲都觉得我回乡创业是错误的选择,认为我都是大学生了,还回来当农民,不太理解我。现在我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帮助父老乡亲们发展花椒产业,收益每年稳步提升,大家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好,我也越来越高兴。
客商观摩考察
提起张聚会家的金权无刺花椒品种,黔东南州花椒产业行业协会会长孙燕华赞不绝口。“武都花椒历史悠久,事实已经证明武都这一方水土对花椒的生长是非常好的,早晚温差大、干旱都有利于花椒麻味素的沉积。武都的花椒在我们贵州黔东南这边也有试种过,表现非常好。而且在我看来,金权的无刺花椒也属于武都花椒中特别优良的品种,刺少、颗粒大、易采摘、抗病能力比较强,适合提炼花椒油。”
在张聚会的带领下,金权无刺花椒这一品牌及衍生产品,如怒放的希望之花,盛开在武都大地,飘香于陇原千家万户。面对这样的成绩,张聚会并没有止步,而是在技术上更加精益求精。传统农业的瓶颈日益凸显,要想突破,只有依靠科技创新,这是金权花椒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全体社员的共识。
“现在花椒炭疽病越来越常见,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椒农对病虫害防治的认识不够。我们花椒发展现在一定要在管护上下功夫,要重视农技培训,让农户们不断接触新知识,让他们的付出得到更好的回报。”
据了解,张聚会和父辈们经多年无数次实验,采用八月椒为砧木,用培育的无刺花椒为接穗,培育了优质无刺改良花椒品种。经综合测算,栽植金权无刺花椒后,每亩花椒产量可增加40%,采摘费下降35%,每亩综合经济效益可提升50%以上。为满足武都区内外对金权无刺花椒不断增加的需求量,从2016年开始,张聚会先后邀请省内外林木嫁接名家每年培训嫁接工300多人。目前,合作社嫁接无刺花椒苗每年需要嫁接工2500多人次,嫁接工每天工资达到200一300元,每年实现劳务创收80万元以上。另外,这些嫁接工被邀请前往全国其他花椒产区进行花椒嫁接劳务输出,每年达1600多人次,实现劳务输出创收50万元以上。通过培训,一方面为合作社发展储备了大量嫁接优秀人才,一批“田秀才”、“土专家”脱颖而出;另一方面也为农户创收拓宽了渠道,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张聚会是武都花椒产业发展中的一个典型,也是一个缩影,无数椒农都在为了武都花椒产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如今,武都花椒已走过了“零星栽植、地埂模式、荒山开发、规模连片”的发展历程,在海拔1000米-1900米适生区域已基本实现花椒全覆盖。
近年来,武都区已认识到虽然坐拥良好的“先天”条件,但花椒栽植还是需要“后天”努力,始终将健全产业扶持体系,强化政策服务作为花椒产业发展的关键措施,以科技创新,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科技培训为重点,全方位向花椒产业注入新科技和新成果。
如今,花椒树已然成为武都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和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一棵棵花椒树为昔日的荒山、荒地、荒坡披上了绿色外衣,变成了“金山银山”,一颗颗红艳艳的花椒粒也红火了农户们的生活。
通讯员 石晨 王玉娟
相关新闻
- 2021-07-19西和:发展经济林 拓宽致富路
- 2021-07-19瓜州:种“小草”圆“大梦”
- 2021-07-19西和何坝镇:粉条加工忙 拓宽致富路
- 2021-07-16高台:小枸杞映红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