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老人杨俊英:红色刺绣谢党恩
原标题:花甲老人杨俊英:
红色刺绣谢党恩
杨俊英的刺绣作品《长征·过草地》。
“绣得真好啊,这针脚真细腻”“是啊,你看这人物绣得栩栩如生,哪里像绣出来的,像是画上去的”……7月5日,在兰州老街的红色刺绣展览馆里,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展览馆的墙上挂着几十幅红色题材刺绣作品,不时有游客一边欣赏一边啧啧赞叹。
在展览馆的一边,几位游客正围着一位戴眼镜的老人,向她讨教刺绣的方法。这位老人就是这些刺绣作品的作者——杨俊英。
从小受红色故事熏陶
杨俊英今年68岁,1953年出生在会宁县的一个偏僻山村。在她出生的年代,家里一般都不让女孩子上学,所以小时候的她,最大的乐趣就是躺在妈妈怀里听故事。
“那时候有七八个红军和部队走散了,他们走在田埂上,身上的衣服又破又旧。村里有人看见后跑去告密,他们就被抓去打死了,都是十几岁的孩子呀,多可怜。”“红军进村以后,就算是掐了村民一根葱,都会给钱。村民们不要,他们就说,‘毛主席说了,不拿百姓一针一线。’”妈妈最常讲的是关于红军的故事,其中许多都是她亲眼见到的。妈妈告诉杨俊英,他们之所以能过上好日子,都是红军用命换来的,要她记着红军的恩情。杨俊英听了后,从小就在心里种下了对党崇敬的种子,总想着有一天,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报答党恩。
10岁时,杨俊英开始跟着母亲学习刺绣,在绣花草、山水、鞋垫、枕套的过程中练就了一手好手艺。上世纪八十年代家里有了电视。有一次,电视节目中播出了一位江南绣女绣了一幅周总理的画像,这一下点醒了杨俊英,她终于找到了对党表达恩情的方式,她也要用自己的刺绣手艺,绣毛主席、绣周总理、绣红军……
拿得动针就会一直绣下去
《古田会议》《长征·过草地》《井冈山会师》《开国大典》……在欣赏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展览馆墙上的每一幅作品都有各自的主题。虽然用的是丝线,但色彩的过渡与穿插却不着痕迹,人物的动作与表情生动逼真,如果不细看,很可能会以为是油画。杨俊英说,她的作品用的都是剁绣等传统的刺绣手法,从最开始的创作到现在,她一共绣了100多幅,其中有50多幅是红色题材的。而没有上过学的她,对每一幅红色作品所讲述的故事都了如指掌。
“你看这幅作品,这是古田会议以后,毛主席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还有这幅,美国记者斯诺在给毛主席拍照的时候,因为毛主席的帽子太旧,身边又借不到合适的,斯诺就把自己头上崭新的红军帽递给了毛主席。斯诺非常珍视毛主席戴过的这顶红军帽,一直随身携带着它。斯诺去世后,他的家属虽然万般不舍,但还是将帽子送回了中国,现在国家博物馆收藏……”
杨俊英的刺绣作品中,除了单人的肖像,有很多都是人物众多的大场景。在创作这样的作品时,首先要对照着图片画到布上,然后再配色刺绣,这对于没有文化和绘画功底的她来说也是十分不容易的。遇到复杂的图片时,她也曾想过放弃,但一想到党的艰辛与伟大,她就一点一点地描摹起来。一幅作品的完成,起码要花费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
“最初的时候,我是照着学生们语文书上的插画去绣的。后来去亲戚家或朋友家发现墙上有这样的画,就跟人家要来对着绣。就是现在,我走到哪里也会特别留意红色题材的画,回家之后琢磨着绣。”
杨俊英的刺绣作品倾注的是热情与心血,也得到业界的赞赏与肯定。她经常被邀请去各地做展览,也获得了不少奖项。杨俊英说,只要能拿得动针,她还要将对党的这份热爱继续绣下去。
文/图 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 沙金萍
相关新闻
- 2021-07-15天水秦州区牡丹镇八旬老人缴纳万元特殊党费感党恩
- 2021-07-05通渭百名书法作者挥毫“百米长卷”颂党恩
- 2021-07-05通渭百名书法作者 挥毫“百米长卷”颂党恩
- 2021-07-05“感党恩跟党走,建设好富民新村”——赴京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的62岁新党员李应川谈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