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绿水青山 绘就壮美画卷——2021年“全国十佳林场”茶岗林场改革发展纪实
原标题:守住绿水青山 绘就壮美画卷
——2021年“全国十佳林场”茶岗林场改革发展纪实
美丽的茶岗林场苗圃。
茶岗林场职工负重巡山。
茶岗林场风景如画。 本组图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刘江林 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通讯员 刘江林
仲夏时节,走进白龙江林业管理局舟曲生态建设局茶岗林场,只见树木郁郁葱葱,绵延不绝。漫山林海中,山青谷幽,溪水潺潺,鸟语花香,风景如画。
“谁也没有想到,在短短3年多的时间里,茶岗林场竟然有这般巨大的变化……”工作了43年,临近退休的林场职工粆林民由衷地感叹。
林场面貌焕然一新,林场职工角色转变,发展前景一片光明……所有的美好,都离不开国家2018年启动的国有林场改革。
茶岗林场始建于1958年,位于舟曲县插岗乡境内,总经营面积50.55万亩,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也是国家重点天然林资源保护区。其中分布着云冷杉、油松、红豆杉等树种,以及大熊猫、羚牛等珍稀动物。
多年来,茶岗林场坚持“建设生态屏障,保护森林资源”的思路,从最初的伐木人转变为绿水青山的建设者、守护者,铸就了一座绿色丰碑。
在2018年完成国有林场改革任务后,林场迈入了发展快车道,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队伍建设不断增强、产业链不断改造升级,生态环境明显优化,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加、生态功能显著增强,林区面貌焕然一新。今年4月,由中国林场协会评选的2021年“全国十佳林场”公布,茶岗林场入选其中。
“砍树人”变栽树人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50年代,林区开发建设的开拓者带领第一批职工走进了舟曲林区,在莽莽林海留下了第一串脚印。他们爬冰卧雪、风餐露宿,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林场组建和公路、桥梁、房建等基础建设,迅速展开木材生产,为国家提供优质木材,支援计划经济时代的国家建设。
1998年9月,林场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启动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林场主要工作由木材采伐转变为森林资源管护和公益林建设,林场职工也由“伐木人”转变为“栽树人”“护林人”,兼护林、育林、防火、禁毒、防病虫害等角色和职责于一身。从事森工生产的40年间,林场累计生产商品材55万立方米,更新造林5.4万亩,荒山造林10万亩,成林抚育8.9万亩,实现了更新跟上采伐的目标。
实施天保工程的二十多年来,茶岗林场狠抓“停、造、护、封、育”五个环节,对43.2万亩森林进行了有效管护,在公益林建设中做到早安排、早准备、早栽植,连年都确保公益林建设任务高标准完成。累计完成封山育林20.88万亩、人工造林8.45万亩、森林抚育13.41万亩,管辖区森林覆盖率由建局初期的48.6%提到目前的70.3%,实现了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森林覆盖率“三增长”。
经过三代林业职工的艰苦奋斗,如今林区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空气更清新了,飞禽走兽更多了,珍稀动物重现了,这片原始林区重新焕发了生机。
2015年,一只野生大熊猫居然出现在距场部10多公里的插岗沟,这是当地首次发现野生大熊猫实体。没有了伐木号子的林区,野生动物正在以高调回归的方式为国有林区的停伐和天保工程的实施“点赞”。
改革惠及护林员
“我们每天都要巡视一下山林,防止火灾发生。”嘎尔沟管护区的护林员、管护站站长邓显福背起消防装备准备巡山,“以前我们上山砍树,现在主要是栽树、管护和防火。”
邓显福所说的工作变化,是林场变化的缩影。“天保工程实施以前,林场收入主要靠砍伐木材。然而,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森工林区陷入了资源和经济的双重困境,负债经营,拖欠职工工资,‘独木经济’举步维艰。”46岁的茶岗林场场长李银舟说。
“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一段时间林场收入入不敷出,职工工资有时只能打折发,甚至发不出来。尤其是天保工程一期,职工工资10年没有增长,当时,不少职工忍受不了这样的工作环境,选择外出打工。”李银舟回忆,“国有林场改革前,受交通条件等制约,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经济发展缓慢,人才不断流失,基础设施滞后……”
随着国有林场改革,林场成为生态公益型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由财政保障,有了很大程度地提升。“我以前一个月工资只有一千多元,改革后,现在每月工资有四千多元了。”李银舟说。
舟曲生态建设局副局长李孝库介绍,全局有茶岗等4个国有林场,全部由原来的企业性质转变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保生态、保民生”改革目标如期实现。全局700多名职工全部得到妥善安置,职工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改善,在岗职工年均工资从1997年的6538元增加到目前的6万多元,加上按事业单位兑现的绩效奖等,年均可达到9万元,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职工待遇的改善,极大地调动了大家工作的积极性。按照资源分布,茶岗林场在嘎尔沟、插岗沟、大海沟等沟系设置8个护林站点,110多名职工全方位开展森林防护、禁毒等工作。为保护好这片绿水青山,林场狠抓落实,开展了严格有效的资源管护工作。局、场、管护站和管护人员层层签订管护责任书,将管护任务与责任落实到人头、山头、地块,并建立健全森林防火责任体系,实行网格化管理,全力抓好火源管理、防火巡护、宣传教育、督促检查、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工作,筑牢护林防火防线。
如今,林场还通过无人机、远程视频监控等方式,实现森林巡护“空天地人”一体化全覆盖,管护工作由“人防”转变为“技防”,连续30多年未发生森林火灾、有害生物危害。林场大力推进依法治林,依法开展禁种铲毒宣传教育,全方位开展禁毒踏查,保持高压态势,确保了林区毒品原植物“零种植”,实现“零产量”。
不管严寒酷暑、风霜雨雪,都能看到戴着红袖标的护林员们穿梭于林区,俨然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林场建设驶上快车道
茶岗林场地处白龙江中游最大的支流拱坝河流域,以前交通闭塞,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全场共有85个林班,分布在舟曲县插岗、拱坝、武坪3个乡镇境内,有7条大沟系,新修的林区硬化道路一直延伸到林区深处。
“这里以前是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当时,有不少投资商想来做旅游开发,但苦于交通条件差,只好作罢。”李银舟说。
过去,林区一直坚持边生产、边建设,先生产、后生活,水、电、公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差,职工住房多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搭建的简易板房、干打垒、土坯房,面积很小,三代居一室者比比皆是。路比院子高,院子比屋地高,夏天雨水倒灌、冬天四壁白霜成为林区职工居住环境的真实写照。
林区遭受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之后,林场实施了灾后重建和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逐年加大对林区道路、业务用房、职工住房、安全饮水、供电供暖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林场人实现“山上一张床,山下一套房”。
“我现在住的是两室一厅,有80多平方米。真没想到,有生之年竟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今年80多岁的原舟曲林业局退休职工李凤莲说。
林区整体转制、工资增长、灾后重建和棚户区改造等一系列举措带来的变化,使林区职工看到了希望,由以前想方设法跳出林区打工转变为自觉投入林业建设,更加坚定了保护生态、建设林区的信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林场改革后,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摆在林场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守着林海还能没有饭吃?茶岗林场开始转变思路,把林场经营起来,以改革激发新活力,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茶岗林场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种苗产业、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等产业,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开展全域无垃圾、无化肥、无塑料、无污染、无公害的“五无甘南”创建活动,打造绿色发展升级版,实现了林场变景区,青山变“金山”,年综合收入达300多万元。
林场先后建成90多亩国有林区标准化苗圃,不仅满足了自身公益林建设的需要,还为全省及其周边地区生态建设提供了大量优质苗木。舟曲生态建设局在林场投资建设了总装机容量为3600千瓦的嘎尔隆水电站,2012年两台机组并网发电。老场部办公房也变身为宾馆民宿,不断提高旅游接待和服务水平。
林场还鼓励职工发展采集业和林菌、林药等林下种植业及养蜂、养鸡等林下养殖业,开辟了职工增收渠道,调动了职工管护和培育森林资源的积极性,增强了林场发展后劲。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穿过岁月的长河,三代林业职工矢志不渝地推进绿色发展,成就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范例,在林区开发建设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书写更美好的绿色画卷,茶岗林场还在路上……
相关新闻
- 2021-07-09兰州萌娃:童心向党庆百年 百米画卷绘党史
- 2021-05-17武威这个林场在沙海中绘就一幅生机勃勃的绿色画卷
- 2021-03-06【两会快评】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 2020-12-22绘出陇原美丽乡村新画卷——甘肃全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