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四新”模式打造就业创业新引擎
通讯员 王宝德 樊玉芬
民乐县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把促进就业放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的首要位置,以“四新”模式打造就业创业“新引擎”,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培育新技能人才,丰富就业模式
在做好职业技能培训、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等基础上,立足全域旅游、电商、快递等新业态产业发展,结合当前热门的“抖音网红”“直播带货”“边摆摊,边直播”“创业地摊”等网络营销新模式,按照“乡村特色旅游+农产品+网红销售”的产业发展模式,采取经营实体自主培训和培训机构专项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现代服务业、电子商务、互联网营销师、网约配送员等新兴产业和家政、康养、育婴、物流、电子商务等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培养储备了一批从事乡土文化展示、农事体验、乡村休闲娱乐、商业服务、休闲度假等项目发展的新兴业态从业人员,提升就业水平,丰富就业模式。
拓展新就业市场,扩大就业范围
按照“保障本地、稳定西北、拓展东南、辐射全国”的劳务经济工作思路,以劳务考察和合作协议为基础,积极开辟工作条件好、工资待遇高的劳务输转基地。在巩固稳定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等传统创业就业的基础上,稳旧拓新,逐渐发展到安徽、广东、深圳、江苏、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非洲几内亚等境外就业。2021年以来,全县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7.4万人,脱贫劳动力8388人,其中成建制输转40名民乐籍人员赴非洲几内亚务工,实现劳务收入9.11亿元,组织化输转5.99万人,组织化输转率达到81%。
打造新劳务品牌,提升就业质量
好的劳务品牌就是好的“就业名片”。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结合自身实力、专业水平、行业规模、经济效益等因素,找准劳务“产品”的定位,在持续巩固“民乐憨小伙”传统劳务品牌的基础上,依托各类培训资源,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就业技能培训,促使就业劳动力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进一步培育发展“民乐俏手巧匠”新兴劳务品牌,引领和带动城乡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增收。今年4月下旬,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劳务中介机构和劳务带头人作用,组织40名“民乐憨小伙”赴非洲几内亚务工,拉开了全县境外劳务输转新局面,“民乐憨小伙”劳务品牌影响进一步增强。
创建新就业基地,创业带动就业
按照“政府引导、专业机构管理、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开发模式,以培育创业主体、提高创业成功率、创造就业岗位为目标;以优化创业环境、落实创业政策、完善创业服务为手段,着力打造创新创业孵化园,以创业带就业,为创新创业提供落地实践平台。至目前,已建成鼎信等创业创新孵化基地3个,申报滨河集团等3个省级专家服务基地,评选认定技能大师工作室8个,推荐并确定10名市管拔尖人才。通过孵化园的“示范引领、带动辐射”作用,创新就业平台,启动发展新引擎,不断激发全县劳动者的创业激情,营造创业就业的浓厚氛围。
相关新闻
- 2021-05-24高台:念好创业贷款“五”字决“贷”动就业
- 2021-05-07【我的扶贫故事】马艾有卜:“抱团”创业带领乡亲共致富
- 2021-05-06高台:念好“五”字决“贷”动创业就业
- 2021-04-26庄浪:灯笼姐宋小霞的扶贫创业梦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