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漳县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见闻
原标题:绿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
——漳县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见闻
漳县中药材大田标准化种植基地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丁陆军
通讯员 胡浩 何继强
初夏,走进漳县石川镇三条沟村,山坡上白色、黑色的地膜格外醒目,村民们在栽当归苗,花儿的歌声在山村回荡,庄户人过上了幸福生活,绿色药材使群众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路。
大草滩镇石咀沟村海拔平均2600多米,全村有337户,人均耕地20多亩,依靠科技走药材富民的路。村干部雷想合说:“早前我们村是全县最困难的,山高地凉,种了麦子不黄,经过这几年国家的大力扶持,通过培训、政府引导,已经形成了当归、黄芪的支柱产业,发展前途非常好,家家盖了小二楼,都有小车开呢,真正享受到了美好的生活。”
走进村里,放眼望去,地膜药材一眼望不到头,村民冉想的库房里堆满了当归等中药材,门前放着小车。家里有3口人,种植药材50多亩,30多亩黄芪,20多亩当归,去年收入十几万元,给儿子买了小车,修了新房。
甘肃佛慈中药材经营有限公司在大草滩镇新联村建立扶贫车间,占地面积12亩,以保护价收购当地中药材,吸收农民在家门口务工。
村民们在这里务工,翻晾、翻垛 、挑拣、修剪、定包、搬运、装车,带富了一方百姓。新联村村民张润子高兴地说:“我今年65岁了,到外面打工没人要,到佛慈厂里干点零碎活,门也看着,孙子也管着呢,自己的生活费能挣到,还能给孙子挣点,佛慈在我们这里建的这个扶贫车间对我们帮助确实很大,每一年成百万的钱让新联村的人挣到了。”
新联村村民李芳红动情地说:“自从扶贫车间投产开始,我们在这里天天有活干,一天80块钱,多劳多得,有时候一天能挣140到150元,一个月能挣个2800到3000元左右,一年能挣2万多到3万块钱,自己家地里的活也能干上,老人孩子也能照顾上。”
近年来,漳县依托资源禀赋,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规模、引龙头、延伸产业链,提升综合效益,将优质的中药材“配制”出农民致富的良方,实现了农民增收致富。当地把中药材产业作为振兴乡村的主导产业来抓,扶持农民走产业化的路子,实行“合作社+农户”“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建立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80多个,形成了以当归为主的西南部高寒阴湿山区,以党参、黄芪、红芪为主的浅山区,以柴胡为主的二阴山区。
优化种植结构、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行农技专家指导、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通过技术培训,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漳县中药材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今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7万多亩,其中标准化种植15万多亩,示范基地1万亩,种植示范基地8个1.2万亩。种子种苗发展迅速,种子种苗面积1.65万亩,其中当归育苗9800亩。同时,对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仓储、物流等方面全方位给予扶持,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已成为带动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绿色支柱产业。
目前,全县年产中药材3.6万吨,实现产值7.6亿元,总收益4.55亿元,农民人均中药材收入1980元,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带动了乡村振兴。
相关新闻
- 2021-05-12西和县十里镇:中药材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 2021-05-07甘肃以标准化建设促中药材产业集群发展
- 2021-04-22民乐:中药材产业开启增收致富新“引擎”
- 2021-04-12甘肃将多举措促进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