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时刻|一张照片背后的帮扶故事】大红灯笼高高挂 一曲秦腔乐悠悠
中国小康网天津5月14日电 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望山山翠、看地地平,整齐的梯田从山脚缠绕到山顶。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庄浪县水洛镇吊沟村道路两旁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显得愈发喜庆、耀眼。
缝红布、穿骨架、烫印花、粘金饰、安穗子、打包装……这一上午,村民老李在扶贫车间忙得不亦乐乎。“这是我刚刚做好的大红灯笼,你看多漂亮啊!我在这灯笼厂上班一个月能赚2000多元的工资嘞,老了老了没想到还能在家门口挣上钱!”老李手里捧着灯笼难掩心中的喜悦。
自2017年以来,天津市河西区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基本工作目标,精准帮扶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助力当地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2019年,河西区庄浪县积极扶持建设全县首家宫灯制作扶贫车间,当地中老年群体实现了就近就业,老李也和妻子、哥哥、嫂子来到扶贫车间制作灯笼。如今,一车又一车的灯笼装车运往全国各地,在给千家万户送去祝福的同时,也照亮了庄浪县村民的致富之路。
顾家创收两不误
走进庄浪县水洛镇吊沟村扶贫车间,院子里偌大的空地上,晾满了成百上千只制作好的大红灯笼。车间上空,悬挂展示着各种款式和材质的灯笼成品。制作车间里,更是一派红火热闹的劳作场景,缝绒布、穿骨架、烫金线、贴金饰、安穗子……工人们各司其职,忙得热火朝天,放眼望去满目火红喜庆。
村民老李戴着手套,一边手执塑料座环,一边将一根根钢丝插入环孔里,不一会儿,一个灯笼骨架初见雏形。“安装灯笼骨架要戴手套,否则钢丝扎手指头。”说起之前的生活,老李回忆称,“以前一到冬闲,没有一分钱收入。只能在周围打零工,收入不稳定。制作灯笼比起地里的农活,轻松多了,收入也比种庄稼多,月工资大概2000多元吧。”
午间,老李回到家,吃着油饼和西瓜,聊起了生活的故事。“孩子在外务工,我和老伴儿在扶贫车间干活,完全不用孩子贴补生活费。而且村里谁家有个喜事宴请,我们现在还能包个大红包咧。”
说得兴起,老李顺势拉起了二胡,曲子是秦腔《绣荷包》,他拉得欢快,整个屋子洋溢着喜悦和幸福。
搭乘电商销全国
庄浪县是传统农业大县,也是劳务大县,农村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10万余人。这样的情况,在深度贫困的水洛镇吊沟村也十分明显。中老年人和妇女留在村里,没有什么技术,收入也不稳定。
为早日改变贫困面貌,2019年,天津市河西区在庄浪县积极扶持建设了庄浪县首家宫灯制作扶贫车间,总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据了解,由于宫灯制作工艺并不复杂,一学就会,村民按件取酬,多劳多得,劳动强度也不大,男女老少都可以做。建成仅一年,扶贫车间就吸纳了76名员工,其中包括贫困户43人、残疾人3人。村民们在扶贫车间弹性上下班,计件制流水组装宫灯,既能照顾家庭,每月还能领到满意的工资。
“这几年制约我们的瓶颈一个是人才断档,我们是劳动力输出大省,村里留下的大都是40多岁的人,他们文化程度低,学习能力不强,搞电商都需要多次培训才能掌握技巧。另一个是深山路远,物流成本高。”庄浪县商务局副局长李小贤表示。
为了拓宽灯笼销路,河西区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当地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大力组织开展电商人才培训,提升 “造血”能力。同时着力建设以区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为基础的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还协调国内知名物流企业帮助当地完善物流通道,实现了包括藏区在内的村村通快递。目前,吊沟村扶贫车间加工生产的灯笼种类达26种,每年可销售40万只,产值达500多万元。除了甘肃本地以外,远销陕西、青海、四川、河北等地,线上销售也几乎天天都有订货。
“近年来,河西区有针对性地投入资金,为当地提供人才孵化、培训和创业支持,提供物流补贴,降低电商运营成本。接下来仍将积极对接京东等电商平台资源,然后和当地的扶贫车间进行业务上的对接,带动当地产业更好地发展。”河西区委网信办副主任赵日东表示。
河西区人社局副局长帅燮说,“精准的帮扶政策将新鲜的血液注入庄浪县,让当地人就近实现就业。下一步将精准对接更多的扶贫车间,聚焦更高质量就业扶贫,将‘劳务输出’升级为‘智力接收’,为他们提供更高的就业平台和职业发展空间。”
相关新闻
- 2021-05-06后地湾村的“蝶变”
- 2021-04-27津陇携手 筑梦小康
- 2021-04-27【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脱贫攻坚答卷】山海相连 携手筑梦——天津甘肃东西部扶贫协作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