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地湾村的“蝶变”
原标题:后地湾村的“蝶 变”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苏海琴
春日的临洮县太石镇后地湾村阳光明媚,一片祥和。4月24日,记者来到脱贫后的后地湾村,亲身感受这里的变化。
笔直宽阔的柏油路,宽敞的休闲广场,整洁的村容村貌,高大上档次的游客接待中心,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的家风家训展示牌,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自脱贫攻坚以来,在当地政府和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大力帮扶下,后地湾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羊肠小道变通途 筑起致富路
“以前,村里唯一的主干道是土路,路面坑坑洼洼,路边山上落石时有发生,出行极度不便。”提起现在的出行情况,后地湾村村民张国苗无比兴奋。他告诉记者,以前由于出行不便,地里收的农作物基本靠人一点一点背到家里,特别吃力。随着年龄增大,他只好把土地撂荒。如今,路修好了,村民的心里也畅快了,再也不用走泥路了,三轮车可以直接开到家里,撂荒的土地也种上了百合,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几十年的期盼,终于变成了现实,真的感谢政府对我们的关怀。”张国苗说。
后地湾村位于临洮县太石镇东北部深山区,海拔2650米,曾属深度贫困村。
要想富,先修路。太石镇党委书记秦恩表示,自脱贫攻坚以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帮扶和衔接下,后地湾村实施了投资576万元的道路硬化项目,修建了一条从后地湾村到五丰村的长达5.27公里的硬化路,彻底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难题。同时,争取项目资金230万元,为后地湾村5个自然村修通了1.65公里的通社硬化路和6.33公里的社内道路,硬化路通到了家门口。如今,后地湾村上门收购柴胡、百合的客商逐渐多了起来,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好。
特色产业赋能 生活越来越甜
后地湾村人多地少,以前村民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种植小麦、马铃薯等粮食作物,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因地制宜兴产业,脱贫步伐才能更加坚实。”秦恩介绍,后地湾村地处深山区,海拔高,气候潮湿,很适宜种植百合和药材。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帮助下,该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邀请农科院专家来到后地湾村,开展土壤化验、施肥指导和技术培训,引导贫困群众扩大种植面积。并积极向上级汇报争取实施了百合气调库项目,建成150吨百合气调库1处,安装真空包装机器1台,储藏百合8.2吨。有了项目的保障,后地湾村村民对发展百合和药材的信心满满,种植两大产业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百合种植面积从2013年200多亩增长到2020年的530余亩,产业逐渐兴旺,村民的收入也不断提高。
“能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感觉就像做梦。”后地湾村村民张学田边分拣百合边抬起头环视了一圈自己的院落,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他告诉记者,之前他家一穷二白,家里连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一个月能吃上几顿有油水的饭菜都是奢望。如今,住着漂亮的砖瓦房,每顿饭都有肉吃,日子越过越来劲,整个人都精神了。
2019年,张学田种百合政府给他补贴了12000元,当年百合收入42000多元。今年开春政府又给他补贴300多元百合专用复合肥,“这么好的政策,不努力怎么行呢?”
发展旅游业 吃上“旅游饭”
后地湾村地处马啣山深山区,马啣山高寒阴湿的气候特征,使后地湾村成为离兰州最近——仅40多公里的避暑胜地,旅游业已成为当地政府为后地湾村打造的新梦想。
据了解,目前,后地湾村已经培育成熟农家乐3家,建成了游客接待中心、星级厕所、国培路、写生平台、主题广场、观景平台、农特馆等一批基础设施工程,栽植云杉、油用牡丹等31万株,种植鸢尾、剑兰、马鞭草等苗木13万株,建成观赏牡丹园1处100亩。
“去年村上修建旅游厕所,孩子去打工挣了26000多元。” 后地湾村村民张自卿很高兴,听说今年有大企业来这里搞旅游,旅游业不断扩大,前来旅游的游客也会增多,到时他和老伴就去挖苦苦菜销售,也是一条挣钱渠道。
“这两年来,临洮县在后地湾村搞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的福·定清风林和马啣山生态修复工程,吸纳了该村30多个村民去务工,两个多月时间人均增加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今年,又有13个村民去务工。”后地湾村党支部书记张学昌告诉记者,“今年,省公交建集团准备和临洮县合作,把该村的旅游基础设施盘活对外运营,到时候群众可以通过进入公司务工、承包清洁旅游区域、摆摊售卖特色农产品和运营农家乐等方式增加收入。”
秦恩表示,下一步,太石镇将稳步推进“十四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在后地湾村以推进百合产业、休闲旅游产业、牡丹产业、生态林营造产业、退耕还林产业、畜牧养殖产业六大板块助力乡村振兴,带领全村215户886人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洽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彻底改变“人养地方、地方不养人”的后地湾村。
相关新闻
- 2021-05-01临洮县后地湾村:大山深处建设美丽乡村
- 2020-12-01【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后地湾村变了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