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甘肃】永昌水源镇:发展“五小”产业 助力群众增收
人勤春来早,功到秋华实。
近日,笔者来到永昌县水源镇,看到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走向田间地头、温室大棚开始劳作,为丰收积蓄着力量。
在土木结构的温室大棚内,一片绿油油的洋葱苗间,蹲着一个顶发稀疏的老农,拨弄着洋葱苗。他就是水源镇东沟村6社已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吕发智。前段时间,他的4座温室大棚全都种上了洋葱苗,目前长势喜人。
望着眼前这片承载丰收希望的碧绿色,60岁的吕发智眼角带笑。他告诉笔者,脱贫后,日子越过越红火,现在种植4座温室大棚和20亩玉米,去年仅温室大棚就收入5.6万余元。
“再过1个多月,洋葱苗就能移栽到大棚外,出售的洋葱苗就是今年第一笔收入。以前我不懂种植大棚,后来在乡镇经过培训后,慢慢掌握了种植技术。去年,大棚被纳入‘五小’产业,4座温室大棚共补助2000元。”吕发智说,“好生活还是得靠自己努力,感谢党和政府的各种奖补政策,让我们增强了发展信心,过上了好日子。”
“让贫困户脱贫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他们能稳脱贫,找到致富路,为此,永昌县鼓励发展小手工、小庭院、小家禽、小作坊、小买卖‘五小’产业,让贫困户从鸡苗、手工品、小商店等上面要效益。”水源镇副镇长刘开锦说。同时,镇上帮助有意愿贫困户开展培训技能,提高他们的‘造血’能力,开拓致富路。
吕发智的大棚打通了他的致富路,而水源镇宋家沟村8社村民卢春知,也凭借“一技之长”脱了贫。
2014年之前,卢春知苦于致富无路、脱贫无方,全家被“贫穷”这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如何摘掉“贫穷”的帽子成了他的“揪心事、难心事”。
在多年的打工经历中,卢春知学习掌握了一些电焊知识,但仅仅是些皮毛,很难带来好的收入。后来。通过水源镇组织的培训学习,卢春知掌握了焊接等金属粗加工技能,有了一技之长。
卢春知的“一技之长”被永昌县肉用种羊繁育技术推广站看中,将他聘为临时工,负责圈舍维护工作。肉用种羊繁育技术推广站的各种新技术、新设备像是给卢春知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最让他感兴趣的是制作饲料的颗粒机,配好的草料放进颗粒机,就能生产出营养丰富的饲料,这让他动了购买一台的心思。
2020年冬天,卢春知花费6000余元购买一台颗粒机,并在肉用种羊繁育技术推广站技术员的帮助下学会了操作。有了设备,他也坚定了发展舍饲养殖的信心。如今,卢春知养殖50只羊、40只鸡,种植30余亩制种玉米。
走进卢春知家的后院,能看见很别致的两层养殖舍,上层养殖鸡苗,下层养羊,养殖舍对面摆放着电焊机、切割机、颗粒机等物件。
“去年县上有‘五小’产业扶持政策,养一只鸡可以拿到50元补助,我养了140只鸡苗,年前以每只120元的价格出售100只,净收入1万余元;30亩制种玉米,每亩纯收入1500元,年收入4.5万元,再加上务工收入3万余元,共收入8万余元。”卢春知细细算了一笔账:“党的政策让我们心里有了底,但好生活不是要出来的,即使有再好的政策,也还要靠我们自己去努力。”
通讯员 李峰
相关新闻
- 2021-03-26【小康之路 奋斗有我】王闵家村党支部书记张文华:摆脱贫困再出发
- 2021-03-26【小康之路 奋斗有我】宁县湘乐镇李海洋:回乡创业 带领乡亲共同致富
- 2021-03-26【我的扶贫故事】康乐古城村马国荣:科学养牛越养越“牛”
- 2021-03-23【小康之路 奋斗有我】张家川县连五乡老百姓有话说:日子好了,环境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