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牛状元”历练记

一场春雨,一树花开,三月的田野一派生机盎然。在崇信的农村,大大小小的“牛倌”们贮草、补栏,一刻不停,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幸福梦想。
“今年牛价好!”这几天,崇信县新窑镇宰相村南坡社的张爱换分外忙碌,刚刚犁完地便匆忙赶回家,精心“侍候”棚舍里14头牛宝贝。“一头牛比去年能多卖1000多元呢。”张爱换显得信心十足。
提起养牛,张爱换有一肚子说不完的话。2017年,妻子杜莲香突患间歇性精神病,高额的医疗费用,两个儿子读书花销,一度让这个家庭陷入困境,同年被确定为宰相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给妻子治病,张爱换决定在家门口养牛,既能顾家也能赚钱。
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张爱换用精准扶贫贷款购买基础母牛6头,经过一年喂养,牛存栏翻了一番。
“现在养牛政策好,一头基础母牛政府补助2000元,还享受合作社利润分红。”张爱换满脸笑容算起自己的收入账,8头母牛补助1.6万元,合作社配股分红资金600元,出栏3头牛犊1.8万元,加上公益岗和平时的务工收入,张爱换家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7000元,2018年底也顺利摘掉了穷帽,妻子病情趋于平稳,儿子毕业后在云南就业,现在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为了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做大做强“崇信红牛”品牌,崇信县于2017年成立了红牛产业开发服务有限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加入、合作社组织、吸引大户、带动贫困户的形式和企投户繁、户养企销的机制,带动群众大力发展红牛养殖。
“公司探索的‘合作入股、托管代养、投牛还牛’的产业扶贫模式很接地气,有效调动了群众养牛积极性。”县红牛公司副经理文金虎介绍说,2019年公司向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累计分红达226.98万元,带动全县70个红牛养殖专业合作社417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户均增收达5300元。
服务对接,销路不愁,利好政策犹如和煦春风,让众多群众看到了红牛养殖的大好“钱”景。
当前,崇信县“念牛经”“发牛财”的群众数不胜数,牛产业成为全县产业扶贫的首位产业。在每年举行的崇信红牛南(北)赛区赛牛大会上,一个个“牛王”“牛状元”脱颖而出,成为发展牛经济的佼佼者,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他们的笑容更加灿烂……
据崇信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该县以农户分散饲养为基础,大力推广“养殖小区+窑洞养牛+户内棚舍+半饲半牧”四种模式,目前建成锦屏镇姚洼—平头沟、黄花乡凉水泉—高年2个窑洞养牛示范带,扶持发展牛产业龙头企业6户,组建成立养牛专业合作社163个,带动发展养牛大户1900多户、贫困户养牛1700多户,全县牛饲养量达到9.5万头。
又一个春回大地。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崇信县的养牛人步履铿锵,他们用热情和汗水唱响幸福赞歌。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