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甘肃省“100系列”献礼建党百年】陇原红色故事·一对父子的爱党情怀

21-03-18 08:57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刘姗

  百年风雨兼程,世纪沧桑巨变。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甘肃网等单位联合开展甘肃省“‘100系列’献礼建党百年”大型全媒体主题宣传活动。 

  14个系列,多类型产品,全媒体平台,讴歌百年大党丰功伟绩,为“十四五”开好局鼓与呼。 

  即日起,贯穿2021年全年,面向省内外征集作品。随制、随报、随评、随播。甘肃省广电总台相关平台精彩呈现,择优上推央视、央广;中国甘肃网、视听甘肃(丝路明珠网)同步发布;今日头条、微博、快手、Zaker、百度百家号等多个第三方平台及有关中央媒体端、网同步发布、持续推广。 

  欢迎您参与,期待您关注!

  详情查看〉〉〉甘肃省“‘100系列’献礼建党百年”大型全媒体主题宣传活动实施方案

  一块块木料,一把把木锯子,演绎着金昌民协会员杨万年的精湛技艺;

  一声声敲击,一刀刀嵌刻,构建起了金昌民协会员杨永杰的生活空间!

  他们父子俩便是永昌杨氏家族古建营造的第五、第六代传承人。在他们多年的孜孜探索中,在他们聚精会神的倾力雕凿中,一件件木雕艺术品一次次展现在人们面前。      

  金昌市民协会员杨万年和杨永杰为父子俩,2019年在“民艺无限——金昌市首届民间传统艺术作品展”上,木雕作品《永昌钟鼓楼》备受观众赞誉!按照四百多年前修建的永昌钟鼓楼,父子俩按照10:1纯手工木雕作品《永昌钟鼓楼》历时半年时间,整体构造厚重大气,卯榫架构严紧美观,堪称佳作。   

    

  坚守传统的老艺人      

  老艺人杨万年自幼从父学艺,苦练基本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勤练钻研打磨,让他对古建营造有了独特的理解。从寺庙古建到仙鬼人兽的雕刻,从木雕、石雕到根包石雕,十年磨一剑,使得他对传统木雕技艺全面掌握,并娴熟运用,他在延续传统营造技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对传统技艺的改良创新,使他练就了“三巧”神功。尤其在雕刻技艺上,他能熟练掌握和应用圆雕、浮雕、透雕等传统雕刻方法;在图案设计中,根据材料不同形状,直接在材料上勾勒,随心所欲,胸有成竹,不拘一格,每一件作品都颇具个人审美情趣,包含了深厚的乡土气息,风格迥异;雕刻中,他能灵活应用平刀块面法、圆刀雕琢法等基本技法,以刀代笔、随形就势,切、磋、削、凿、刻等各种刀法并用,雕琢出的山水人物、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形神皆备,栩栩如生。       

  多年来,他承接完成了永昌县钟鼓楼、永昌阁老府、南坝云庄寺、河西堡亥母寺、永昌武当山及北海子公园、张掖甘州巷子、紫金花海木桥等工程,特别是这些寺庙宫观的古建浮雕和各类佛像、神像人物、佛龛、暖阁、銮驾、供桌、牌匾、抱柱、雕花门窗等木雕作品惟妙惟肖,独具特色,深受人们喜欢。

纯手工木雕作品《红船》 

  “三巧”神功的坚守者      

  老艺人杨万年从15岁时进入永昌木雕工匠行列,幼年的他,跟随父亲学艺,父亲既是严师,又是永昌当地德高望重的杨氏古建营造师第三代传承人。父亲坚守工匠精神,严格按传统学徒规矩严管每一位徒弟,对他更是要求严格,对他的每个步骤都苛尽其极,甚至还要被批评重做。经过数年的苦练苦修,他全面掌握了父亲所有的木工制作和木雕技艺,经他设计打造的房屋架构深受城乡百姓的喜欢,四邻八乡的人们和寺院都邀请他修建房屋和庙宇古建,特别是永昌地区许多古建维修项目都要邀请他主持修缮才放心。      

  人们都说,70多岁的杨万年在古建筑木雕技艺有“三巧”神功,其一是他“刀工巧”——他的雕刻技艺不局限于浮雕、透雕、平刀、圆刀等方法的固守,在他的作品中,为表现激越情思,常常以平雕完成对圆型的塑造,以跳刀进行立体刻画,方圆结合、浮透并举,展现“巧”与“新”的魅力;其二是“选材巧”——他能够突破木雕雕木的传统选材,将天然木抱石、根雕、拼贴、镶嵌等手法综合运用,因材施艺,随形就势,在保持自然原始形态上巧妙构思,借力施以斧凿化腐朽为神奇的刀工之笔,充分展示了“敬天惜物”的灵魂思想;其三是“意境巧”——他的木雕创作过程常运用写意与写实、繁与简、抽象与具象对比,既表现传统木雕的神韵,又汲取现代艺术的理念,已不仅仅是木雕作品而是一种精神造境。以画笔传诗境已属不易,而以刻刀木石传词意,如临其境,其胆其艺令人叹赏。          

  “匠心的根本在于传承。”老艺人杨万年对此有很深的体会:“传承——学艺为承,教习、发扬、壮大为传,有‘承’才能‘传’,而‘传承’把‘传’放在‘承’前,对于传统手工艺来说,教习、发扬和壮大更为重要。”  

纯手工木雕作品《永昌钟鼓楼》      

  传道授业的传承者      

  五十多年来,由杨万年负责打造和维修的古建有二十多处,他深厚的古建营造技艺和精湛雕刻技艺受到省、市、县领导和群众的夸奖。但他始终保持“工匠身”和“平常心”,每遇同行、师生、学者、专家来访,温和谦逊,把手言茶叙雕艺,亦师、亦友、亦兄弟。他的院子就是师徒交流的传习场所和实习基地。     

  为传承和保护杨氏古建营造技艺,他将儿子杨永杰培养成为最得意的门徒之一,手把手传授木工和木雕技艺,将杨氏古建营造技艺全面传授给儿子。在杨永杰的勤奋磨炼和持之以恒的坚守下,第六代杨氏古建营造后继有人了,在父亲的精心传授下,杨永杰全面掌握杨氏古建营造木雕的精华,并能在传统技艺上创新发展,成为金昌市内小有名气的木雕民间艺术家。     

  2018年在山东烟台,市民协推荐杨永杰参加由中国建筑与园林委员会组织的中国民间工艺传承创新观摩大会,他木雕作品《佛教八宝吉祥》成为大会“重点推荐作品”,受到中国众多木雕大师的赞誉,并荣获大奖。      

  杨永杰的木雕创作非常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个“陋习”,喜欢闻鸡演武、随手练画,时刻在寻找佳物,摸索创作,从中华书画的一笔一画,到一刀一斧的雕琢,他的每一作品都有深浅、力度、粗细的差异,也有线断雕连、虚实结合的意境,这种差异、意境是雕刻者的“用心”领会和中国文化演绎的传承和贯通。他的作品《佛家八宝》《梅兰竹菊》《龙腾盛世》等木雕艺术精品非常注重生活和感受,深刻体现了国之和谐、盛世大爱的追求和弘扬。      

  杨永杰说:“在随父亲学习中,我大胆创新,尤其在传统木雕艺术性的表现中,我常常是越过技巧的处理层面,甚至不在乎技巧,也就是所谓的‘大巧若拙’,从表面看见是简单,其实是高难度的制作。因为现代木雕艺术的追求,不仅要重现视觉功能的感觉,更要有情感的倾注和理智的思考,才会有超凡脱俗的作品表现。”      

  如今,杨万年和儿子杨永杰的古建营造技艺和木雕技艺已经在河西地区声名远扬,但他们父子俩依然守持匠心精神,积极发挥“传帮带”传承作用,为弘扬传统雕刻技艺,传承民间精湛技艺积极奉献着匠人的一腔热血。

纯手工木雕作品《红船》 

  “红船精神”感党恩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1921年7月,在嘉兴南湖的一条船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一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红船精神”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成为共产党人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更成为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作为革命精神之源的“红船精神”。2021年3月,由杨万年,杨永杰父子和金川区党员张有学等人共同设计,仿制打造的纯手工木雕“红船”顺利在永昌完工。这条“红船”长约2.9米,高约1米,由上好的松木手工精制而成,整体造型镂空雕花、制作精美、厚重大气,浑然天成,在制作工艺上他们全面采用传统卯榫结构,精雕细琢恰到好处,承载着杨万年父子对“红船精神”的赞扬,更展现出杨氏古建营造技艺的精湛之处。      

  看着精心打造的“红船”,杨万年感叹道:“我经历了旧社会的苦难,新社会的洗礼,见证了世纪之巅祖国发展的辉煌。为表达我对共产党的感恩,我和几位老伙计决定用纯手工木雕制作一艘“红船”,表达我感恩党,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心。”     

  保护,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民间文化是每一位民协会员的职责。作为金昌代表性古建营造世家的父子俩,他们用自己朴实而辛勤的匠人方式,弘扬“红船精神”、感恩党的恩情,用手中的铁锯钢凿,传播精湛的民间技艺,传承中华文化,并能真真切切肩负起金昌民间艺人振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使“红船精神”在金昌大地代代相传,他们厚重而质朴的精神追求,为我市民间文艺发展和民间古建营造技艺传播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人物简介

  杨万年:(金昌市民协会员)       

  杨氏家族古建营造、传统木雕艺术第五代传承人。15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木构建筑营造和传统木雕技艺,至今已有50年。主要作品有永昌县阁老府、鼓楼、水磨关南沿沟居士林过殿、北海子五佛寺佛座、云庄寺大雄宝殿及山门、原房管局六角亭、山丹县李家村六角亭、金昌市紫荆花城木拱桥、印象渝都老火锅二层雕花门楼、武威市凤望龙门老火锅城室内仿古建筑、张掖市甘州巷子等。与儿子杨永杰合作的纯手工木雕作品《永昌县钟鼓楼》《红船》精湛美观,堪称佳作。

  杨永杰:(金昌市民协会员)      

  杨氏家族古建营造、传统木雕艺术第六代传承人。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委员会会员。在父亲杨万年的熏陶指导下,熟练掌握了传统雕刻方法。在图案设计中,形成颇具个人审美情趣和乡土气息的独特风格。主要作品有木雕《骊靬人》《龙腾盛世》《奧运福娃》、二层雕花门楼、火锅城室内仿古建筑、张掖市甘州巷子等。2018年10月,在烟台首届中国民间工艺传承创新观摩大会上,《佛教八宝吉祥》成为“重点推荐作品”。 

  作者:肖永晖 中国民协会员、甘肃省民协理事、金昌市民协主席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立足本土是我们的本分 ——访画家巫卫东 立足本土是我们的本分 ——访画家巫卫东
  • 考古专家讲述悬泉置发现故事 何双全亮相《丝路大讲堂》 考古专家讲述悬泉置发现故事 何双全亮相《丝路大讲堂》
  • 阿克塞县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巡演在省博举行 阿克塞县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巡演在省博举行
  • 话剧《八步沙》创演团队赴古浪采风 话剧《八步沙》创演团队赴古浪采风
  • 本土电影《爱在夏日塔拉》央视首映反响热烈 本土电影《爱在夏日塔拉》央视首映反响热烈
  • 在公益志愿服务中践行初心使命——记中国好人、城关区一方公益慈善协会党支部书记高平 在公益志愿服务中践行初心使命——记中国好人、城关区一方公益慈善协会党支部书记高平
  • 村庄的“守护者”百姓的“贴心人”——记皋兰县石洞镇魏家庄村党支部副书记阳娟 村庄的“守护者”百姓的“贴心人”——记皋兰县石洞镇魏家庄村党支部副书记阳娟
  • 甘肃文化丨4000年前陶水管 甘肃文化丨4000年前陶水管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甘肃多学科专家精准施治罕见早产儿重度
2   甘肃累计发放上百亿元“创业贷”:“贷
3   Vlog丨新华社记者亲历甘肃十年来最强沙
4   2020年甘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超100亿元
5   【聚焦乡村振兴】岸门口镇庄科村: “
6   全国人大代表范鹏:立法推动哲学社会科
7   平凉市召开市直文旅系统党史教育动员大
8   【我的扶贫故事】马成英:贫困户养牛“
9   我的扶贫日记|马清祥:解决好百姓小事
10   【聚焦乡村振兴】张泰福:“土专家”果
11   【甘肃省“100系列”献礼建党百年】陇
12   兰州新区发出清明节“文明祭祀”倡议书
13   甘肃省出台《意见》支持兰州新区和兰州
14   甘肃省出台15条意见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
15   兰州新区108个项目集中开工 总投资668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