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久久为功磨一剑 贫困山乡绽新颜——美丽乡村建设“康县模式”的调查与启示

21-01-22 16:20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魏湘

  八、生态出“钱景”,美丽生“财富”

  康县坚持把发展美丽产业、做大美丽经济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山大沟深耕地少”的劣势和“绿水青山特产多”的优势,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放大生态优势、做足山水文章,创新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全域环境绿美净、全域电子商务、全域旅游景区“四个全域工程”,做精做优特色产业,真正让大自然赋予的绿水青山变成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

  乡村旅游异军突起。康县依托美丽乡村建设的显著成效,把乡村旅游作为惠民富民的生态产业,着力打造美丽乡村感受型、生态农庄体验型、特色农业观光型、环保工业展示型、景区休闲养生型五大乡村旅游品牌,推动全县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美丽经济方兴未艾,全县旅游综合收入从2012年的2.94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4.4亿元。围绕提升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实施“十村百户千床”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发展农家乐、农家客栈、乡村宾馆,进一步提升接待服务能力、扩大群众参与范围,更多农民群众吃上了“旅游饭”、鼓起了“钱袋子”。截至目前,共发展农家乐和农家客栈317户,乡村宾馆12家,培育乡村旅游经营户、带头人、讲解员2000多人,吸引6000多名长期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带动2468户贫困群众依托乡村旅游实现脱贫,9.7万人通过参与乡村旅游实现增收。比如,岸门口镇朱家沟村的朱彦杰,通过村内闲置房屋流转打造了50间“五福临门”民宿,2019年收入30万元左右,48户贫困户入股,带动劳务用工56户,实现劳务收入16万多元。

  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紧紧围绕林、水等生态资源做足做好生态经济大文章,重点发展核桃、茶叶、花椒、天麻、食用菌、中蜂等特色产业。全县特色农林产业面积达110多万亩,年培育食用菌1200多万袋、加工茶叶770吨、养蜂10万箱产蜜440余吨。建成兴源、龙神、满福等10多家林特产品龙头企业,打造了“康耳”“翠竹”等一批“康字号”名优农特产品,724家合作社运营率达到96.7%,开办网店1613家,2.3万名群众依托电商实现增收。

  农民生活蒸蒸日上。康县美丽乡村建设不仅给农民创造了一个干净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让农民过上了安居乐业、耕读传家的美好生活,而且通过发展全域乡村旅游和特色富民产业,让更多的人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随着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日益发展壮大,康县乡村日益成为创新创业的深厚沃土和吸纳就业的优质平台,真正变环境优势为经济优势、变生态资源为生态经济。收入增加了,农民群众的腰杆挺直了、脸上有光了、底气更足了。栽下梧桐树,引得“凤还巢”。比如,凤凰谷村的娄慧芳在外打工嫁到了湖北,现在回村在旅游公司的农家乐上班,一年工资、房租和分红收入就有近5万元,和丈夫一起把家搬回了凤凰谷。近5年来,仅岸门口镇中节村就有17名来自云南、重庆、山东等地的姑娘嫁到这里。这些都是美丽乡村建设累累硕果的甜蜜映射。

  启示8:美丽乡村建设实际上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而乡村振兴首要的一条就是产业振兴,没有生机勃勃的产业,美丽乡村就会有名而无实。康县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正在逐步实现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贫困地区的生动实践。“康县模式”雄辩地证明,保护好绿水青山就是守护住金山银山。建设美丽乡村不是简单的村庄整治和环境改善,而是对乡村进行整体化建设和品牌化经营,不仅让乡村环境美起来,还能催生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让美丽乡村有产业、有就业,让农民群众有活干、有收入,实现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有机统一。

  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后,“三农”工作重心将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乡村形态快速演变的阶段。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这次调研,就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康县为典型解剖麻雀,系统总结“康县模式”的经验做法,为全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借鉴。各地在学习借鉴“康县模式”时,应坚持因地制宜,把“康县模式”与本地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有机结合起来,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取得更大成效,推动全省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中走在全国前列。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