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康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学习借鉴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成功经验,集中力量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了从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到打造不要门票的全域生态旅游大景区“三部曲”的循序推进,形成了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康县模式”。“康县模式”的经验和特点主要体现在咬定目标任务、重视思想发动、突出规划引领、强力整合资金、强化部门协作、坚持建管并重、注重内涵提升、催生美丽经济等八个方面,有效解决了蓝图怎么绘、钱从哪里来、如何调动群众、达到什么效果等重点难点问题,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振兴新路子、好路子,值得深入总结、广泛宣传、大力推广。
康县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为深入总结和宣传推广康县的经验做法,按照省委副书记孙伟同志要求,由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省农业农村厅组成联合调研组,于2020年12月24日—31日赴康县开展蹲点调研。调研组分为两个小分组开展工作,跑遍了康县21个乡镇,共深入47个村、5家农业企业,与县乡村干部、企业负责人、合作社领办人和农民群众广泛交流,期间召开一次座谈会,听取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和相关县直部门做法介绍。调研组扎实蹲点、直奔一线、进村入户,看新村新貌、看新兴产业、看文明新风,听干部群众讲经验做法、讲亲身体会、讲意见建议。康县地处秦巴山区中南部,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境内“八山一水一分田”,全县21个乡镇350个行政村1642个自然村,5.2万户农村人口80%以上分散居住在2967平方公里的高半山、峡谷河道及林缘地区,是第一批国列贫困县和58个片区特困县之一,2013年底贫困发生率高达37.04%。“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屋旁臭水沟、垃圾满地堆”曾是当地农村人居环境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康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指引,认真学习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成功经验,在“5·12”地震灾后重建基础上,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增进农民群众福祉的重要载体,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在全域建成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健全、产业特色鲜明、群众生活富裕、乡土文化繁荣、乡风文明和谐、充满发展活力的美丽乡村。截至2020年底,康县350个行政村、1642个自然村全部建成美丽乡村,2镇16村被评为“中国最美村镇”,先后荣获“2019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等20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2017年省委省政府在康县召开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2020年12月,甘肃省政府、农业农村部、世界旅游联盟、法国“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联盟联合在康县成功举办了“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康县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和经验受到与会海内外嘉宾的广泛赞誉。
康县十年如一日,久久为功建设美丽乡村取得了巨大成效,走出了一条深度贫困地区全域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子,也走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路子,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理念的典范,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和学习借鉴价值,形成了机制完善、经验成熟、许多方面可复制可推广的“康县模式”。经过深入调研和系统总结,我们认为,“康县模式”的做法经验和启示价值可以概括为以下8个方面。
一、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康县美丽乡村建设最早始于“5·12”地震灾后重建。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康县是重灾区之一,农村又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房屋、道路、桥梁等设施损毁严重。灾后重建过程中,康县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将房屋重建解决住房安全问题与道路、桥梁恢复重建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统筹推进,把245个灾后重建居民点初步建成特色鲜明、村容整洁的新农村,为美丽乡村建设打下了基础。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康县始终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全县一号工程,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在工作理念、思路、政策、措施、力度等方面保持连续性、稳定性,不变换频道、不偏离靶心,十年如一日、十年磨一剑,才取得了今天这样巨大的成效。
一是作为“一把手”工程。县委书记是总指挥,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督促,不仅抓全盘、抓统筹,而且抓具体、抓细节,示范带动四大班子及部门、乡镇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美丽乡村建设上来,真正形成全县一盘棋、拧成一股绳的强大合力和工作格局。县乡两级领导小组都由“一把手”亲自挂帅,承担第一责任,切实体现“一把手”抓、抓“一把手”的明确要求。持续压实部门行业责任和乡镇属地责任,牢牢抓住部门、乡镇“一把手”特别是乡镇党委书记,明确用人导向,识别用好干部,改“伯乐相马”为“赛场赛马”,所有乡镇党委书记都是在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多年摸爬滚打、经受长期历练脱颖而出的优秀干部。建立实践导向的干部识别、考察、调整机制,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乡镇党委书记用到更大的平台和更重要的岗位上,让有为者有位、有位者更有为。
二是连续“一号文件”部署。从2012年至今,康县连续以县委一号文件专题安排部署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一以贯之、一抓到底。文件不仅有总体要求、基本原则等指导性意见,而且细化到建设多少个村、分布在哪些乡镇、实施哪些项目、达到什么标准、钱从哪里来等具体事项,既有宏观指导性,更突出微观操作性,简明扼要、一目了然,是一部年度美丽乡村建设的操作手册。
三是朝着“一个目标”梯次推进。康县美丽乡村建设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全域美丽”的目标,把全县作为一个不要门票的生态旅游大景区来打造。在实施过程中,不搞一哄而起,不搞齐头并进,坚持量力而行、梯次推进,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一年干成一批,积小胜为大胜。全县平均每年新建和巩固提升50多个村,每个乡镇集中建设2—5个村。截至目前,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实现行政村和自然村全覆盖,建设300里生态文化旅游风情线,开辟了康中田园观光游、康北历史文化游、康南生态风情游等乡村旅游主导线路,建成4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花桥、大水沟、凤凰谷、何家庄、朱家沟、桂花庄、珍爱茶山等70个具有乡土气息、田园风光、康养功能、康县品牌的乡村旅游示范村,一个整县不要门票的生态旅游大景区初步形成。
四是激发“一股干劲”比学赶超。针对乡镇之间工作进展不平衡的情况,为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康县每年组织一次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带队的大规模观摩评比活动,现场点评、打分评比,并将评比结果纳入年终考核,在各乡镇之间形成比学赶超、你追我赶的浓厚竞争氛围,把各乡镇的干劲充分激发起来,起到了很好的督促鞭策作用。比如,一些搞得好的乡镇担心被反超,反过来学习后进者的长处,一些后进乡镇暗暗鼓劲、虚心学习、不断赶超,涌现出了平洛镇孙家坝村等一大批后进赶先进、超先进的典型。
启示1:“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是“康县模式”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如何确保做到这一点?从“康县模式”看出,需要具备这么几个条件。一是方向路子对头。康县的优势和劣势都很突出。山大沟深耕地少是最大劣势,对一个农业县来讲,这个制约是巨大的,意味着传统种养业发展空间十分有限,“三农”工作要打开新局面十分不易。同时,康县最大的优势是山清水秀生态好,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既能显著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又可以发展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是符合中央精神、切合康县实际的“三农”工作大抓手和突破口。事实上,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都能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方向和路子,只要找准了,就要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二是基础条件具备。经过大规模灾后重建和多年的扶贫开发,康县农村房屋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村庄形态基本有了,建设美丽乡村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改造、提升和完善,不需要另起炉灶、推倒重来。全省农村情况也是这样,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建设美丽乡村不是一个难以企及的目标,只要下定决心干,一年一年干下去,最终是能干出大成效的。
三是关键在“一把手”。“一把手”的思路稳定和任期稳定至关重要。对党政主要领导来说,不能轻易变换思路,搞“换一任领导换一套思路”,甚至朝令夕改、屡换频道,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对组织来说,要保持党政正职相对稳定,选强选准领头人特别是党委书记,保持任期连续性,起到稳定思路、稳定人心、稳定干部、成就事业的作用,一年连着一年抓,一届接着一届干,确保把利民惠民的实事办实、好事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