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久久为功磨一剑 贫困山乡绽新颜——美丽乡村建设“康县模式”的调查与启示

21-01-22 16:20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魏湘

  二、激发干群积极性,“要我干”变“我要干”

  抓美丽乡村建设,统一认识、统一思想是首要前提。在工作之初,康县一些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对这项工作认识和理解不够,有的认为灾后重建已经作了极大努力,建设美丽乡村没那个能力和本事;有的认为康县脱贫攻坚任务非常繁重,建设美丽乡村是与脱贫攻坚抢资源,会影响脱贫攻坚成效;有的认为康县财力弱,建设全域美丽乡村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面对这些怀疑、质疑,康县是如何把各方积极性调动起来的?

  一是通过外出学习统一干部思想。县上分期分批组织县乡村社各级干部和离退休干部到浙江安吉、深圳、陕西青木川、四川宜宾、广元、绵阳等地参观考察,让他们亲身感受各地农村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在对比反思中看到差距不足、增强压力动力,在学习交流中明确思路方向、找到措施办法。各级干部参观学习回来后,思想认识有了大转变,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为美丽乡村建设打牢了思想基础。

  二是通过细致工作打消群众顾虑。美丽乡村建设之初,康县就组织开展大面积深入调研,面对面听取农民群众的想法和意见。大多数群众表示,发展产业、务工就业,只要有政策引导支持,他们自己就能干,但修路、通水、整治环境这些事,一家一户干不了也干不好,最希望得到政府帮助。同时,一些群众也担心建设美丽乡村会破坏乡村风貌,更害怕瞎折腾。针对群众这些顾虑,县里组织乡村干部进村入户做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向群众讲清政策、讲清规划、讲清前景,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美丽乡村建设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同和大力支持。

  三是通过典型示范倒逼干群动力。从示范点创建抓起,不断培育、宣传、推广典型,带动和倒逼其他乡镇、村社和群众主动跟进。比如,最早培育出望关乡徐罗村这个典型,在全县开展“学习徐罗村,我们怎么办?”大讨论和“学徐罗超徐罗”活动,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还比如,一些村的群众看到邻村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和美丽宜居的村容村貌后,纷纷给村“两委”施加压力,主动要求提前创建,主动请缨参与建设。

  四是通过奖补机制撬动群众投入。不大包大揽,不搞“平均分配”“先给后干”,而是采取“财政奖补、群众主体”的激励办法,充分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制定出台27项奖补标准,公开透明落实奖补政策。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由部门、乡镇和帮建单位负责,房屋风貌改造、入户巷道和庭院硬化等坚持群众自建、政府以资金或水泥、瓦片、涂料等实物奖补。2012年以来,康县共投入18.54亿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撬动群众筹资65.4亿元,收到了用政策奖补的“四两”撬动群众投入“千斤”的效果。比如,巷道和庭院硬化,政府给一户奖补15袋水泥,大概值300元,农户需要备3车沙,值600元,用工6名,折资500元,农户投入是政府投入的3倍多。

  启示2:美丽乡村建设战线长,涉及千家万户,单靠政府或群众都不可能搞好。只有把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充分激发出来、调动起来,才能凝聚起上下同欲、干群一心的强大合力。如何激发干部群众积极性,变“要我干”为“我要干”?从“康县模式”中可以得到两条重要启示。

  一是要把政府意志和群众意愿紧密结合起来。现在一些地方干工作,仅凭政府意志就上马,没有考虑老百姓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把政府意志强加在群众身上,这样不仅工作干不好,还会引发矛盾,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康县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工作,首先要把老百姓的愿望了解清楚,看他们最希望政府做什么,在此基础上加强引导,就能够把政府想干的和群众需要的很好地结合起来,开展工作就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形成心齐气顺、众志成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工作氛围。这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

  二是要让群众积极参与进来。做农村工作始终要坚持农民主体,政府不能大包大揽,撇开农民群众自己闷头干,“剃头担子一头热”,吃力还不讨好。这些年工作中这样的教训不少。我们要看到,一方面,现在农民群众收入增加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迫切,主观上有了改善环境的需求,客观上也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另一方面,群众参与不参与、付出不付出,他们的感受、积极性、爱护意识都不一样。因此,要通过思想动员、奖补激励等办法,让群众主动参与、积极建设、用心管护,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事业的“主人翁”。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分享到